
“十艺节,政府投入这么大的人力、财力建成的文化设施,希望在十艺节后能够充分利用起来,让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进步,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欣赏水平,进而带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是山东省政协出席十一届二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百华《关于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建议》提案的主要目的。
17日开幕的山东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郭树清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规划同李教授提出的建议相吻合,这让李百华欣喜不已,他十分赞赏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本次报告十分具体,报告中提到的“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这些都要求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只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社会化”,希望政府投入和社会经营相结合,打开思路,提高文化管理水平。李百华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希望在具体的运作中,通过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附:李百华委员提案全文
关于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建议
改革开放在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体系日渐健全,文化领域的整体发展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当然,在文化改革繁荣发展的今天,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相比,我国的文化体制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其突出表现在:思想创新相对落后于体制创新;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能尚未理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界定不清;切实保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金融体制尚不健全;优质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尚且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完备的制度保障等许多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有力促进我省文化艺术事业尤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推动文化强省的建设步伐,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理顺政府文化部门的管理职能
自觉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整合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全省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逐步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层面,真正实现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广泛面对全社会的职能转型,进一步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范畴以及公共文化机构的功能定位、服务标准、人员配备,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实际效能。
二、建议现有文化设施应惠及基层群众
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为重要契机,深入实施全省各地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资源共享、公益演出等利民工程,始终坚持各级各类文化设施的经营性和公益性并举的基本原则,将文化惠民的主要重心向低收入群体及地区侧重倾斜,努力为基层群众不断提供多样化的艺术产品和高水平的艺术服务,进一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全国新建改建剧院2000余个,在十艺节举办期间,山东省新建改建55处演艺场馆。本次艺术盛会结束之后,全省各地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文化设施,特别是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机构的丰富资源,广泛开展基层群众、戏曲票友演唱会、音乐会、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成果展示展演体验活动,知名艺术家“走基层”文艺汇演等有特色、有影响、有新意的文化惠民活动。
在未来几年,将全省各级各类文化场馆逐步向基层群众全面开放,切实解决城乡地区低收入群体长期面临的“难入馆、高票价、严门槛”的突出问题,使之同样可以享受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成果,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艺术品位,真正实现各级各类文化设施的资源共享。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社会化
按照2003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分类,文化事业单位大致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前者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后者直接面向消费市场。
对于前者而言,政府部门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进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努力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设施、赞助活动、公益性等多种形式,提升政府文化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着力培育丰富多样的文化非营利组织,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机制。
对于后者而言,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方式不完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机制,努力打破投入方式单一薄弱的突出问题,切实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和均等化
以标准化和均等化为基本原则,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众之间的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所谓标准化,是指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逐步建立群众评价、反馈的有效机制,不断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所谓均等化,是指逐步消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覆盖、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逐步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的经费保障机制
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全省各地文化艺术事业费用在每年财政经费中的比例,逐年提高拨付标准。适当增加公益性文艺事业专项经费,逐步加大对城乡基层地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儿童到老年人均能享受文化场馆提供的优质服务。
李百华
2014.01.12
中国山东网链接:http://news.sdchina.com/show/2882440.html
网易转载链接:http://news.163.com/14/0118/08/9IRVM73U00014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