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山东著名国画家、理论家、美术教育家徐金堤去世五周年的大型美术展览:“道法自然——徐金堤山水作品回顾展”今天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山东美术馆主办,展出徐金堤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山水画精品130余幅。
他桃李满天下,许多作品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等单位收藏或永久陈列
徐金堤是山东老一代山水画家徐培基先生的长子,生于潍坊东关,毕业于益都师范,先后任教于淄博十五中、淄博师范、山东艺术学院。他幼承家学,少时即有画名,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师范毕业后执教时间长达四十余年,桃李满天下,我省当代知名国画家中,多有徐金堤先生门下弟子。
除此之外,徐金堤的许多作品还先后被中南海、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中国画研究院等单位收藏或永久陈列,《长城魂》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总理故居永久陈列。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代表作《泰山岩山》、《巫山烟云》、《源远流长》、《万古流》、《长城》、《渔岛新港》、《碧霞映雪》、《峡江放排》等多次赴港、澳、台、日、韩、美、欧、东南亚等地展出。
他终极追寻“道法自然”,写生绘画摆脱了简单“反映生活”约束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特别讲究“师法自然”。对自然山川的领悟,是徐金堤悟道的主要途径。在生前最后的日子里,徐金堤与夫人黎卫华女士谈及身后之事,商议出一本反映其美术创作历程的图书,思量再三,亲自为书取名《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表达了自己一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道路上的终极追寻。在徐金堤辞世后,家人为他整理速写稿,多达2700多幅。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调入山东艺术学院到2009年去世的近30年,徐金堤在写生与创作的道路上,渐臻佳境,达到了“无物无我、物我两忘”的境地。执鞭山艺,实现了徐金堤“没上过大学,我要教大学”的夙愿,正值壮年的他踌躇满志、精神焕发。改革开放更使画家的身心得到舒展,得以重新认识艺术的本质和中国山水画的真谛,有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创作空间。写生绘画摆脱了简单“反映生活”的约束,朝着感悟生活、感悟现实的方向前进并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他“一生好入名山游”,拥有师造化的治艺风范
在徐金堤的老友,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画院名誉院长刘宝纯的眼里,徐金堤是个十分友善之人:画友们对他的人品、画品绝无异议,足见先生品格之高;无论是赈灾、助残、献礼、拥军等公益活动,他都积极参与、热情支持。
“他的山水画创作,以颂扬祖国大好山河为主,常用章‘一生好入名山游’概括了他行万里路,师造化的治艺风范。”刘宝纯说,徐金堤早年的作品,彰显传统功力,追求雅俗共赏,中规中距,不嗜张扬。效法宾虹老人绘画的元气淋漓,笔飞墨舞,浑厚华滋,意境深邃。又私淑苦瓜和尚笔墨雄健,恣纵酣畅,构图新颖,深得元人意趣。
刘宝纯表示,中年之后,艺术视野愈加开阔,随着自身修养的不断加深,金堤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有了新的见地,在《试论山水画的模糊透视法》中提出了山水画既不是“焦点透视”,也不是“散点透视”,而是“模糊透视”的结论。这一创新给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为更为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晚年的徐金堤则愈加倾心宾虹老人,苔点漏痕、高山坠石、崇山峻岭、茅亭草屋、飞流危栈、断桥幽涧,无不吐自胸中,妙造腕底,气韵生动,水墨淋漓。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与艺术实践,在充分研究山水画史的基础上,他又写就了《中国山水画学》、《中国山水画史录》、《怎样画山水》等有独立观点的论著。
“正当先生步入创作盛期,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之时,突然驾鹤西去,让我们猝不及防,潸然泪下。”刘宝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