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教学的景德镇瓷片引起专家关注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接受采访,介绍该校文化遗产专业。
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见证,是人类文化传承、延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许多文化遗产的保存境地已经被严重削弱,传统文化在当代国际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降低,通过文化遗产专业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可以延续民族文化的持续传承,为发扬、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为了发掘艺术院校文化遗产专业的办学特色、提高文化遗产专业的办学效益、完善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于2014年9月18日在长清校区举办了“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邀请省内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共同商讨文化遗产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文化遗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给予指导。同时,该校还于9月15日——9月21日在长清校区举办“文化遗产专业(首届)2010级本科生毕业汇报暨教学建设成果展”。
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是2006年艺术管理学院针对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蓬勃发展趋势,在进行了社会、市场的需求调查,论证了艺术类院校开办文化遗产专业的可行性和办学优势后,组建并初步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省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新专业。 目前,文化遗产专业初步建立了文化遗产分析、发掘、评估、整理、传承、保护、修复的教学体系,先后从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引进两位文化遗产专业博士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初步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标本陈列教学实验室、文物展览教学实验室、文物科技鉴定实验室、造型基础训练实验室、文物图像采编实验室、文物保护技术教学实验室、文物修复教学实验室和艺术品镶装教学实验室等一系列教学场所。2014年8月,2010级文化遗产专业学生全部顺利毕业。其中,5位同学考取了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山东艺术学院、鲁东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名同学考取了国家公务员(含西部计划志愿者),另有5位同学准备继续考研或出国深造。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从事教学工作的学者对艺术管理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建设成果给予了肯定,从文化遗产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定、专业特色的发掘等方面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意见。山东省文物局、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山东省艺术馆、济南市文物局、济南市博物馆等从事文化遗产管理、保护工作的专家从各自的专业实践角度对文化遗产专业本科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必备的能力、需要学习的课程、需要参加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山东齐鲁新世纪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聊城金正动漫有限公司等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方面的企业从发掘文化遗产内涵、利用传统文化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遗产专业建设的看法。
大多数的文化遗产来源于艺术创作,体现出古人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遗产专业(首届)2010级本科生毕业汇报暨教学建设成果展”的展览标本和创作并不等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也不等同于纯粹实用性的审美设计,它展示的是当代青年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爱护、传承和责任。本次展览标本和作品是艺术管理学院2010级文化遗产专业全体同学四年来的学习成果,凝聚了文化遗产专业全体老师的劳动心血,也是艺术管理学院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建设一个新生专业试验教学的综合能力体现。
本次展览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成果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利用与展示的创作成果,包括山东民间割锈工艺、传统装裱技术、古籍传统修复技艺、北方硬木利用技艺、传统蜡烛技艺、壁画传统材料与绘制技术、民间陶瓷传统锔接修复技术、陶瓷残件考古修复技艺和先秦文本符号材料转移利用等。第二部分展示的成果是文化遗产专业试验教学课程部分优秀学生作业,包括传统书画装裱技术、传统拓片拓制技术、陶瓷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摄影、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壁画临摹、传统手工艺传承等课程的教学成果。第三部分展示的标本是田野考察征集的专业教学标本,包括龙泉青瓷标本、三彩瓷器标本、建筑砖雕和木雕构件、山西皮影、蓝印花布印版、清代补子、民间绣品、年画、民国广告画、高密泥塑等各类文化遗产代表作品。
本次“高等院校文化遗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的召开为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专业的未来发展建设方向指明了更加确切的目标,将会给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理论、实践工作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指导。
鲁网链接:http://yishu.sdnews.com.cn/ytkx/201409/t20140919_1732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