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13日,刘晓静代表在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中。
当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晓静教授,在代表团审议间隙,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时说,她此次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一共带来五条建议,其中最想表达的建议有两条。第一,突出特色明确重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第二,发挥智慧源头作用加大创新有效供给,让高校做"双创"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参与者。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中心议题。"刘晓静代表认为,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双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了任务路径。如何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中国大学来说,是重大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刘新武摄/光明图片)

2016年3月13日,刘晓静代表在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中。
围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刘晓静代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双一流"建设,须突出学科特色
"办大学"就是"办学科",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无需讳言,在短时期内我国出现许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是现实的。为此,要通过打破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鼓励竞争,最大限度的释放"改革红利",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俗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学科建设也有特点,唯高唯特不倒。
二、"双一流"建设,须立足国家需要,学科特色关键是要落实在需求和贡献上。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无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供给侧改革,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创新资源,特别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情况。应当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向创新源头要创新,把企业对创意和技术需求传达到大学校园,把大学的创新智慧传导到生产一线,加大供给侧的创新资源供给。学科建设中,要充分打好产学研融合这张牌,让学科建设富有充沛的动力。
三、"双一流"建设,须坚持差异化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不可能就一条,也不能千校一面,搞成一个模式。一方面,高校要坚持差异化发展,不同的学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结合各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建设多元化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
四、"双一流"建设,须借力管理创新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高水平大学发展,大体有两种模式、路径,一种是"学术积累",如牛津、剑桥、哈佛等;另一种是"管理创新",如英国沃里克(华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如果还需要上百年的"学术积累"期,中国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借鉴管理创新走出一条中国式创新发展的道路,才是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惟一途径。(刘新武摄/光明图片)
(光明网链接:http://photo.gmw.cn/2016-03/14/content_19284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