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网络报道 > 正文

【中国报道网】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让高校创新源泉助推供给侧改革

2016-03-17  

中国报道讯(记者张洪祯 实习记者郑晗)近来,“供给侧改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经济热词,“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也被写入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重点将从“鼓励大家来吃蛋糕”转变为“把蛋糕做好做精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创新对于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重要作用。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简政放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都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就是放手让企业家去创新”。实际上,无论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还是培育壮大“新动能”,提升改造“旧动能”,都离不开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核心需求都指向了高等学校。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议在《深化“双创”、推动供给侧改革必须发挥高校的创新源泉和人才储备库作用》中提出,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加大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对“双创”的实际参与度,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高校这个全社会的创新源泉和人才储备库派上用场,助推“双创”、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实现。

      高校创新创业事关国家民族兴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以及走进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蕴藏着海量的创新智慧,也是国家发展可以依赖的创新力量,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十分明确,关键看落实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状况与全社会对创意、技术和人才的海量需求极不匹配。
    就全国而言,双创存在三大特点:区域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热点过分集中,内容相对单一,覆盖面窄;地方政府以经济杠杆弥补创新资源占有的不足,客观上导致创业孵化空间跟风模仿,部分孵化器靠跑马圈地套取政府经费支持来维持。提案分析认为,问题还在于创新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效率不足。在第一轮双创中,高校并没有深度介入其中,通过双创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仍然是冰山一角,高校人才的双创参与度也不高。因此,双创、供给侧改革必须与高校创新紧密结合。
基于以上现实,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给出了关于“双创”、供给侧改革与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纳入区域发展战略之中。各级政府要真正从战略的角度,高度关注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把大学这一创新资源输出地的建设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当成重之又重的关键性工作,切实抓牢抓实。
第二,通过统一政产学研用融合语境,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建议政府协调各方,着手“统一政产学研用融合语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借助“互联网+”,联合双创利益共同体各方,以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形式,搭建高效率运转平台,以统一的规则,共同的语言,整合资源、拉近距离、降低成本,形成新的自演化双创生态体系。
第三,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探索中国式创新的模式。政府要挖掘“双创”第一线的实践素材,特别是政产学研用融合过程中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新经验,加以归纳、总结、推广,推动“双创”不断深化,并对一些“双创”智慧成果和“2025创新创业联盟”等合作平台加以持续的跟踪、关注和支持。
第四,打造双创集束点和聚集区,要特别加强与域内高校特别是名校的良性互动,发挥其技术转移、技术集聚、技术引领功能,打造创客技术规模化的创新创业平台。
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实施创新驱动,这是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提案基于供给侧改革目标,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提出利用高校创新培养输出创新型人才,激发调动市场主体创新创造的活力,具有现实意义。
如今,与信息时代紧密结合的创业之火在全国蔓延开来,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高校是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疑为中国的创业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发了求新求变的灵感。在深化“双创”、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仅仅是钻研学术的“象牙塔”,更应该发挥其社会效能,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行稳致远的创新源泉。

      另据报道:刘晓静代表还就突出特色  创新管理—为落实“两个一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说: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新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的传统发展路径渐渐走到了尽头,亟需释放新兴动能,通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强国。“十三五”期间,国家转型发展的新需求凸现,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农业现代化、中国制造2025、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文化创意等事业,渴求人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等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2015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明确了任务路径。如何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中国大学来说,是重大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围绕“两个一流建设”,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刘晓静代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建设“两个一流”要突出学科特色,特色就是综合竞争力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科生态集聚,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流学科。针对《方案》中指出的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中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要打破身份壁垒,实行适度开放鼓励竞争,最大限度的释放“改革红利”,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二、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须立足国家需要我国高校需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关键阶段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突出自身学科的比较优势,凝练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差异化发展,实行分类推进,既要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要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学科建设要面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应体现中国智慧,将学科特色落实在需求和贡献上,充分打好产学研融合这张牌,让学科建设富有充沛的动力。
三、通过管理创新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条件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校是关键。应突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和《大学章程》的法律主体地位,推进大学日常管理的“制度化”,构建强有力的行政管理系统,通过细化办事规矩,坚持按章办事,推行实时透明监督,通过“互联网+行政管理”减少内部摩擦,降低沟通成本;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利协调发展;发挥大学利益相关方在支持学校发展和参与学校决策、监督中的作用。
    建议立足于中国高校和改革发展实际,分别从“学科特色建设”、“高校建设与国家、区域需要结合”、“创新治理体系”三方面为落实“两个一流建设”献言献策,不落窠臼地提出借鉴国外先进高校教育理念和制度为我国所用。提案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趋势,对山东域内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在挖掘学科潜力、省部共建、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等方面对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未来发展作出设计,点面结合,便于“两个一流建设”在域内的具体落实。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钱学森之问”犹在耳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有紧迫意识,既要放眼全局,又要从细处着手解决中国高校存在的各种弊病,破除僵化思维,创新管理方式,突出区域和学科特色,方能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上做出重大突破,将中国高校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中国报道网链接:http://jrcj.chinareports.org.cn/news-1521-2287.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