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讯网电(记者 祝阅武 李慧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说: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供给侧改革又箭在弦上,这都是本次“两会”的热点话题,也引发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作为来自高等教育战线的代表,我认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高等教育应该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应该是“双创”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参与者。而“双创”和供给侧改革,要想取得预期成果,真正落在实处,必须与高校创新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来实现。

形势喜人,形势更逼人,须尽快解决以下问题,以真正实现创新发展。
刘代表指出:第一:创新资源和人才利用现在浪费严重、效率也不高。她说:在我国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以及走进社会的千百万高校毕业生,不仅蕴藏着海量的创新智慧,也是国家发展可以依赖的重要的创新力量。目前,我国的高校在校生数、论文发表引用数、拥有的专利和新增专利数,已经稳居世界第二,高新产业总量占GDP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大学生创业率相当于美国的五、六分之一,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约为美国的七分之一。数字对比表现出来的巨大剪刀差,表明我国创新端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人才的潜能没有激发出来。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下行的趋势,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要通过出实招、求实效、重实干,切实解决创新资源浪费和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支撑发展所需的创新供给绝对量不足。目前就全国来看,在第一轮双创取得巨大的成绩背后,还存在着创新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热点集中、内容单一、覆盖面窄、跟风模仿等现象。认真分析一下,问题还在于双创获取的创新供给不足,特别是高校人才的参与度不高,通过双创转化的科技成果仅是冰山一角。创新实际供给匮乏,客观上导致双创对实体经济发展、消化落后产能贡献率不高,与国家科技进步、企业转型升级的结合度低,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没有得到眷顾。
从供给侧表现来看,我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时至今日,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等一大批核心技术和材料,仍高度依赖进口,国人还要跨洋过海去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这些听起来在“工业1.0”时代就已经存在的商品。这说明,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材料、精密机床、机器人等高科技核心技术上,还体现在日常消费品生产的创意细节、人性化设计,甚至艺术设计诸多方面。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我国创新的绝对供给量,与全社会对创意、技术和人才的海量需求,极不匹配。
第三、语境不同,创新有效供给和生态体系没有形成。先进和落后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不注重创新,今天的朝阳产业也会成明日黄花。现存大批落后产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特别是全社会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恒心不够,创新所需的环境和支撑条件不充分,推动实现创新驱动的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腾笼”之后需要“换鸟”,但大学里的科技雏鸟很难飞出围墙。除了体制机制的原因外,语境不同是一个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大学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能够直接转化的成果少之又少,大部分企业看不懂高校发布的成果,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海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变成有效的创新供给。加上现在高校的评价体系更看重论文发表,教师们的科研更多是兴趣导向,而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科研和生产并没有相向而行。况且许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问题也不是一篇论文、一位教授单独能够解决的,需要对已有成果分割、融合、对接,重大研发还需要协同创新。总之,语境不同,沟通有障碍,价值取向不同,协同就很困难,这就是长期以来各说各的话,各走各的路的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深化“双创”和进行供给侧改革,需要吸引大量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加入,只有通过加大创新的实际有效供给,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政、产、学、研、用五方不能仅是简单结合,而是要深度融合起来。
刘代表建议:1、要把高等教育发展,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
2统一政产学研用语境,构建“双创”新生态。
3凝聚智慧和力量,探索中国式的创新模式。
4加强与大学的互动,打造众创聚集区
(华讯网链接:http://www.huaxunwang.com.cn/news/2016-03-11/84547.html)
(搜狐网转载链接:http://mt.sohu.com/20160311/n440075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