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网络报道 > 正文

【文旅中国】跟着代表委员议国是|创新型高等教育将带来“创新性人口红利”

2021-03-08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介绍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其中提到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表示,“听了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展望2035远景目标,感觉特别激动、特别振奋。”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


 

作为来自教育战线的代表,刘晓静今年的关注点在于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准确功能定位,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中强化使命担当,深化综合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创新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力资源供给阵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要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并通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积蓄能量,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站稳阵脚,取得新优势。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知识驱动。在刘晓静看来,所谓“人口红利”不能只计算劳动适龄人口与人口总量的占比,应把创造性人口加权计算。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创新型人才对老龄化“人口债务”的人均抵消能力越来越强。据有关预测,202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4亿人,超越了美国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才数量,尤其理工科学生、工程师数量更占优势。只要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一定的规模和质量,加上很多创新者退而不休,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绝对值和人口占比将持续增长,我国将开始享有“创新性人口红利”,这才是我国参与大国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信心所在。为让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强劲,高校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为国家不断扩大创新性人口数量。

为此,刘晓静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并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体系建设为龙头,理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结构关系,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推动融合发展,推进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集聚及整合,使学科体系与文明传承、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相契合,与新发展格局相呼应。第二,要把创新型人才培育放在战略高度,真正落到实处。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第三,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关键是加大创新的有效供给。一要优化我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者的聪明才智,创造新需求、新供给;二要加速“政产学研金介用”七方融合,提高创新转化质量和转化效率;三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治理,构建我国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转化落地。要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和人才储备方,企业为应用场景、技术需求和资本提供方,政府为政策扶持方,用户应用为目标和方向,创新转化经纪人穿针引线的合作格局,用新需求、新供给替代旧动能,走出一条创新发展和“政产学研金介用”融合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地址链接:https://www.ccmapp.cn/ccmapp3.0/index.html#/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3Brichtext%3B2acfe8ce-b235-401a-a509-ced98d4e0062&terminalid=undefined&siteId=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