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希宁先生在崂山
将于1月16日上午10点在山东博物馆隆重举行于希宁先生的后人遵从先生遗愿46幅精品将无偿赠予山东博物馆
于希宁先生简历
于希宁1913年出生于山东潍县(现山东潍坊市),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于希宁先生是我国著名花鸟画艺术大师和具有诗、书、画、印及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艺术大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孕育出来的我国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于希宁先生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手中的画笔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将国魂、画魂、人魂寄情于艺术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2008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于希宁先生的作品根植齐鲁大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书画艺术之精粹,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绚丽辉煌的艺术成果,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冰魂颂》歌
沈光伟
我喜欢冬天里的每一场雪,雪能唤起我更多的记忆、思念和感动。
两年前的一个早晨,于希宁先生走了,走的时候飘着雪。人们冒雪为他送行,天昏风号,雪是低 h的哀乐与挽歌。一年前同一天的一个早晨,山艺的校园里建起了梅园,先生的铜像落座,揭幕的那一刻,天空突然落起了雪,飘飘渺渺,雪是无声的缅怀与纪念。今年的雪来得特别早,似乎也特别大,夜里在灯下读先生的《诗草》,其中最早的一首《拟逃禅老人笔意》,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先生青年时代在上海求学时的题画诗。“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静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诗的意境竟然是岁暮冰雪里梅花的冷艳之美,如果将这幅画和这首诗作为先生与冰雪与梅花结缘的缘起,那么这情缘已有七十四个春秋了。在这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先生经历了从学习前人、研究传统的艺术承传到新时期艺术的发展创真的过程,完成了从“我爱梅花梅爱我,新枝老干任横斜”的物我之情到“我即梅花梅即我”、“国花与我同呼吸”的艺术境界的超越与升华,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贵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
这里刊出的是于希宁先生的白梅册《冰魂颂》。
先生是2006年11月21日因病住进千佛山医院201保健病房的,在医院403天,走完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九、十月间,先生的身体有些恢复,精神也非常好,跟我讲想画点东西,我便捎去了这本册页,他哪天感觉状态好就画一幅。就在病房里很小的一个写字桌上画,一般都是下午,因为上午医生要查房。每幅画都需要分两次来完成,先一口气画完枝干,然后坐下来休息,休息的同时审视画面的问题和题款的内容及位置,待定夺后再添加花朵花苞,调整全局和题字。一个多月的时间下来,这套白梅册页竟然全部完成了,而且张张精彩,字字珠玑。画中的题字大部分都写到了雪,冠名《冰魂颂》,这也是先生与梅与雪的那份不解的情缘吧。在先生的概念里,其一,雪即是梅,梅即是雪,“全是雪精神”、“香雪魂飞白浪垠”都是对雪的吟咏,也是对梅的赞唱。其二,雪蒙养了梅的性格品质和意志,“冰魂涵内俯,铁骨是山灵”,“笔狂墨舞由天性,愈是雪侵愈有神”,“巫岫龙柯雪养魂,千花万蕊抒精神”,梅花与冰雪交相辉映,共同演绎了不朽的境界和灵魂。
回想先生住院期间的一些往事,一幕一幕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2007年暑假期间,我的表姐、先生的侄女从河南新乡来济到医院探望,她是先生很喜欢的一个孩子,老人怎么也记不起来了。表姐临走的时候,含着眼泪跟我说:“五爸不认识我了。”我还劝慰她:“九十五岁的老人了,记不起来很正常,说不定哪一天连我这个时常在身边的人也不认识了。”我夫人每天下午为先生做饭送饭,有时他也突然就不认识了,问我:“那位女同志是谁,有什么事么?”经我解释一番,他才恍然一笑。就这样一位连亲人都时常不能认识的老人,竟然还能画画,作画时的思维还那么敏捷,笔下的梅花还是那么出神入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在想,当先生把他的毕生精力和全部的爱都倾注了他的事业,融入到他衷情的梅花里的时候,他就真的成为梅花了。
感谢于老,让我们领悟,艺术之道源自生命的感动和艺术家的情怀,源自生命中永不忘却的惦念。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于希宁先生捐赠作品选登








潍坊晚报链接:http://wfwb.wfnews.com.cn/html/2011-01/15/content_207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