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山东商报】为峥嵘岁月写照

2011-04-02  

小岗村之夜

广陵散

怀沙

    韦辛夷   擅长中国人物画,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1992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教授工作室,为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成员。现为济南市文联副主席,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列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如今在各种各样的重大艺术展事活动中,人们还是希望看到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回应,经过严格评审出来的百余件作品,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借此东风,“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自启动以来,亦是得到了省内艺术家们的积极响应,我刊相继推出了“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专访”栏目,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艺术家们的创作感受。本期专访的嘉宾是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美协主席韦辛夷先生。

  记者:对于历史画的定位,韦主席您有怎样的理解?

  韦辛夷:我个人感觉符合历史画这个范畴的美术作品至少需要两个因素,一是所表现的内容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第二必须是重大事件,这样就生发出两个原则:就是真实的和典型的。比如俄罗斯巡回画派代表人物列宾的《伊凡雷帝杀子》,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洛卓娃》、《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这些应该是历史画,符合以上两个标准。严格地说,我国古代没有历史画的概念,如果说有,仅是颂圣和述事一类题材的表现,早期多为墓室壁画和画像石。到后来,随着宫廷绘画和院体画的兴起,出现了描写风俗和历史故事的作品,如《步辇图》、《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等等。中国历史画定位是近百年的事情,自抗战时期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蒋兆和的《流民图》起,开始有了清晰的脉络。历史画概念到解放后才逐渐增强,上世纪50年代历史画内容出现了两条线,一是反映国家重大事件的,第二就是军事题材的,当时最典型的历史画应该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从历史画的内容上看,又分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和无名无姓的历史事件,前一类塑造历史人物是关键,后一类塑造典型形象是关键。文革时期的历史画是一个特例,应该好好研究,宗教般的殉道精神也催生了一批现在看来也足以影响久远的作品,光是一幅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就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奇特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可以说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这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还有汤小铭的《永不休战》等。改革开放后,最典型历史画我感觉应该是陈逸飞的《蒋家王朝的覆灭》又叫《占领总统府》,他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史实为依据,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真实细腻地用油画的形式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成为我国现代历史画的经典。

  记者:历史画创作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韦辛夷: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过去的事情都是历史,为什么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再做工作才更有意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中有这样一句话,“如将不尽,以古为新”,八个字就给了我们答案。从大的历史格局上看,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说一切现实都是历史的延续,一切历史都是现实的根基。我们反观历史就是要从中探寻出对现实的借鉴作用。就是要借古开今、以古为新,这就是意义。 

  修史的方法有很多,文字修史是最传统的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我们又有了摄影术,紧接着又出现了动态的电影,现在更是有了录像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但这个时间太短了,不过一二百年,在这之前的历史怎么办?总要有一个补充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以绘画的形式补充文字的不足和缺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担负这个历史使命的绘画应该是历史画。

  记者:历史画创作是有难度的,它需要作者具备哪些素质?

  韦辛夷:以我多年创作历史题材绘画的体会,创作历史画的难度很大,如上所说,它必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有典型意义的,把历史事件真实地表现出来,对现代人来说真是太难了。许多时候我们没有影像资料可以借鉴,文字记载又比较抽象,将文字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转换,搞不好就不能对接,出现偏差。因而创作历史画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造型能力要强,更要有宽泛的史学知识、文学知识,要对自己所创作的历史画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尽可能地做到还原真实,包括当时的服饰、建筑、生活方式等等。历史画创作是很严肃的事情,真实感应该是首位的,绝不能出现“关公战秦琼”之类的笑话。 

  除了做好这些,对画家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有驾驭大画的能力,大画不是小画简单的放大,画面放大一倍,相应的技术含量要大许多倍。大画要有张力,在十几米之外要能感觉到摄人心魄的气势,近看又要有很多细节的东西,就是所谓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大画和小画的技法也不一样,就中国人物画来说,小画讲究笔墨的灵动性,一笔下去浓淡干湿,有味道就好。大画则需要在一个体面中形成浓淡干湿的笔墨效果,这一点处理不好,整个画面就很杂乱。对事件的判断不同,画面表现就不同,关键是看画家能否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创作历史画既有难度,又具有挑战性,我相信一个真心热爱绘画的人,他喜欢迎接这样的挑战,突破这个障碍才能拔一个新高。

  记者:您作为这项工程的评审委员之一,在评审过程中有哪些感想?

  韦辛夷:这次活动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是,省委省政府投入这么多精力,为画家提供了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这项美术工程对画家自身是一个磨练,同时又是他们走向新历程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有幸参与到这项工程的评审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感触:第一就是省里领导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有专门的领导机构来主抓这件事情;第二就是专家评审委员们都极其认真,为了把最好的东西“扒”出来,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三就是画家们积极响应,一个题材被十几位画家同时选中的不在少数,而最终要确定一个或两个人来画这个题材,我们也是很难取舍,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第四点就是山东有传统优势,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山东的画家在全国美术界是公认的“重技术型”的画家群体,无论是油画、中国画,还是版画和雕塑都是这样,我们在观念上或许不是最超前的,但在技术上是很讲究的,讲究一招一式的到位,讲究难度,不搞花架子,这是难能可贵的;第五,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所有参与这项美术工程的人员有一个共识:就是要创作一批画得好、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作品。现在国内很多省份都在做这个事情,有的已经告一段落,有的正在启动之中,说明这个事情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美术现象,我省已经跟上这个大潮了,即便是有些画家的作品不能入选,只要是积极参与了,那也是有意义的。

  记者:这项美术工程中,您选取了哪个题材?您又是如何以现代的观念与历史相对接?

  韦辛夷:在这项美术工程中,除了做好参与组织和评审工作外,我选择了“闯关东”这个题材。“闯关东”是我们山东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现象,这个现象延续了上百年时间,它应该算是山东的一个特色。电视剧《闯关东》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是线性的,通过情节的展开,故事说的很充分,但是要归结到一幅静止的美术作品里面,难度很大,试试看吧。 “闯关东”整体的基调应该是悲怆的,但应该是希望中的悲怆,这就从本质上区别于无目的的逃难。至于对塑造人物的情绪把握,唯一的途径就是推及己身的人性关照,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好像一日千里了,但是人的情感没有变,它和历史是相通的。以人物画家来讲,人性就是标准,人的情感是不会变的,这也是我们和古人、前人对话的唯一凭借。对于这项美术工程,可研究探索的课题非常之多,也许,历史的机缘会创造机缘的历史。其实我们济南就有4600多年的历史,有着“济南名士多”的美誉,自从“天下泉城”和“名士济南”的宣传片推出后反响巨大,提升了济南的文化形象,作为济南的美术工作者我们也打算借东风,适时推出以历史和人文定位的济南美术创作工程。希望这项工作也能给画家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天地。

    山东商报链接:http://readmeok.com/new/fangzheng/shdshb/html/2011-03/28/content_235800.htm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