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辛亥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再次受到人们关注。在这些作品中,一直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近代战争史馆大厅的巨幅油画《武昌起义》尤为引人注目。这幅1987年完成的作品在当时被称为“大胆尝试”,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记者昨日采访了此画的作者、我省著名油画家路璋,听他讲述了创作这幅经典作品的经过。
为作画去武昌实地考察
“这幅作品是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之邀创作的。”路璋告诉记者,当时军博建立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等几个新展馆,邀请了国内一些画家,创作了一批战争题材的主题性作品,《武昌起义》就是其中的一幅。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路璋收集了大量史料,做了许多案头准备工作,并赴武昌古城实地考察,画了多幅构图,反复研究,最后经专家审定,选取现有的场面构图,逐渐完成了这件巨幅油画作品。
创作时刻意避开战斗场面
《武昌起义》与众不同的一点是,避开了同类作品常见的战斗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静止的场面。谈到这个场景的选择,路璋对记者表示,“一说战争题材就是打,容易陷入模式化的窠臼,反而不容易画出深远的意味。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刻意避开了战斗场面,选取了一张历史照片中的场景,表现了起义军攻打总督府之后,凌晨的瞬间静止的一刻。武昌起义吹响了埋葬封建王朝的号角,迎来了共和的曙光,但之后还有艰辛曲折的历程。画里也有这样一层寓意。”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起义军有的举着旗帜站在总督府的断壁残垣上,有的坐在地上休息,几位军官模样的人则正在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调动部队……路璋说:“正像一场暴风雨过后的宁静。这个场景的选择便于刻画起义军各种复杂的形象,给人以艺术审视的画面,展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武昌起义》独特的角度选择在当时也引发了美术界的关注,著名油画家、中央美院老教授韦启美先生曾表示,《武昌起义》显示了路璋“突破原有历史画的模式的大胆尝试和再现历史真实的努力”。
历史画创作难度很大
路璋的历史画创作一向以题材上的独创性和坚实的造型功力备受业内称道。谈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路璋表示:“目前山东省正在组织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是一件很好的举措。历史画创作是难度很大的工作,没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没有充沛的创作激情,没有敢于探索的艺术构想,没有深厚的绘画技巧,没有下大工夫的决心,是很难出现优秀的历史画作的。”
济南时报链接:http://jnsb.e23.cn/html/jnsb/20111010/jnsb960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