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慧是听着、唱着民歌长大的,她深切地热爱着民歌,尤其对原生态民歌有着更深的感情。她的演唱,高亢嘹亮,粗犷豪放,同时,又具有山东人民那种特有的质朴、淳厚、诙谐和风趣。
——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霖
王世慧,女,1955年4月生,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声乐演唱(民族)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共山东艺术学院纪委委员、山东艺术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声乐研究会理事。
201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了“走进沂蒙•品味经典红歌”采风活动。《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王世慧教授应邀参加,以她演唱的临沂地区当时的红歌作为主线贯穿整个采风活动。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世慧就已经开始了《沂蒙山小调》的演唱。当时,王世慧被沂源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考核人员选中,15岁的她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唱《沂蒙山小调》。之后的山东省文艺汇演、三次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和四次出国进行艺术交流演出,《沂蒙山小调》都成了王世慧的必唱曲目。而这一唱就是40多年,《沂蒙山小调》成了贯穿王世慧艺术人生的一条主线。王世慧成为《沂蒙山小调》的传唱人,应该说是历史地形成的,但冥冥之中又仿佛是艺术女神的眷顾。
现在,说起山东民歌,不能不提到王世慧。她是红透齐鲁大地的著名歌唱家,是《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在山东歌坛以及全国歌坛都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沂蒙小调代表作的《沂蒙山小调》,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时候,在王世慧的演唱下,就已被世界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世界民歌集成中。半个多世纪以来,《沂蒙山小调》在一代代艺术家的传唱下,歌声响遍大江南北,飘洋过海。所以,《沂蒙山小调》不仅仅属于临沂、属于山东、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
1955年4月,王世慧出生在沂源县沂河源头的一个小山村,当地人喜爱唱山东民歌,小小年纪的王世慧耳濡目染,就对山东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沂蒙山小调》的第一代传唱人是山东省歌舞剧院的韦有芹,属于地地道道的沂蒙小调传唱者。小时的王世慧跟着收音机里的韦有芹老师“偷”艺,如痴如醉般聆听、揣摩、练习,如饥似渴地“恶补”音乐知识,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王世慧说,自己从15岁到28岁,没有正规学过怎样唱歌,全是凭着自己的先天条件“喊歌”,歌的风格,个人风格,都是“山杠子”味。但王世慧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比百灵鸟还动听,在当地被称为“金嗓子”、“沂蒙山飞出的金凤凰”等。她从12岁开始学唱《沂蒙山小调》,而且对这类歌曲有一种特有的情感。每当唱起这类歌曲时,就会有一种激情在胸中迸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县里选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5岁那年,王世慧进入沂源县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第一次登台,凭着演唱《沂蒙山小调》,她成为当地的著名歌手。从那天起,每年的临沂地区和省里的汇演,《沂蒙山小调》都是她的必唱曲目。
后来,王世慧被调到了县文化馆,专做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馆里有一些民间老艺人,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但都有自己的“绝活”,有唱渔鼓的,也有唱茂腔的,还有说琴书的。这些老艺人都是原生态唱法,保持了原汁原味。王世慧虚心向这些老艺人请教,并将他们的艺术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中去,使自己的演唱风格有了新的变化。
2010年4月22日,“走进沂蒙•品味经典红歌”采风活动全体采风人员前往费县、苍山县等地进行实地采风。在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标志前,王世慧教授带领她的学生与当地民间艺人、群众一起动情地唱起了《沂蒙山小调》。可以说,王世慧教授就是从民间艺人中走出来的佼佼者。现在,名满天下的王世慧对民间艺人充满感激之情,他们的生存困境、“绝活”的传承都触动着王世慧的心。据王世慧介绍,民间艺人往往限于村或者县,以三五个人为一组,传唱的场合多是红白喜事,或者是庆典,人数不多,收入也不高,而且非常辛苦。有位民间女艺人,快60岁了,一天之中有的时候跑两场甚至是三场,一天下来也就一两百块钱的收入。而她的丈夫瘫痪多年,都是由她一人照顾,有一儿一女需要她抚养成人。
老艺人的生存状态牵动着王世慧的心,更牵动她的心的是老艺人“绝活”的命运。现在,说起向老艺人学习,王世慧表示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好。从2010年开始,她计划带领学生下乡拜访一些老艺人,把他们原版的原汁原味的演唱搬回来,真真正正地从他们的口里“抢救”一点目前还不被人们记录下来的原生态的东西。王世慧表示,山东民歌特别是临沂民歌如果再不去挖掘的话,老艺人不在了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遗憾了。她深刻地认识到,沂蒙民歌也好,中国民歌也好,在传承过程中,一靠老艺人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二靠她们这些中坚力量,更重要还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艺术传承的使命感不应只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而应是全社会的强烈共识。
“世慧,你来上学吧”
1977年恢复高考后,王世慧就想考学,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1983年才有这个机会。1983年的山东民歌汇演结束后,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王音璇老师对王世慧说:“世慧,你来上学吧。”王世慧高兴地同意了,回去就告诉领导山东艺术学院招进修生的事情。文化馆的馆长特别通情达理,给她开了绿灯,王世慧终于如愿以偿,结果是一考即中。可是,600块钱的学费,在1983年,王世慧个人是拿不起的,单位也拿不起,而王世慧不愿给任何人出难题,所以就决定不去上学了。县委宣传部的王部长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特别生气地说:“就因为600块钱就把孩子挡家里了?王世慧可是为我们县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王部长回去后,向县长汇报了王世慧的困难,县长就召开了个临时县长办公会,从县财政拨了600块钱给王世慧作学费。9月份开学,王世慧10月份才到,从那个时候开始,她才正式开始学习怎样唱歌。
来到山东艺术学院以后,王世慧跟着王音璇老师学习山东民歌的演唱,从咬字、行腔、韵味、发声方法等方面,王老师给予王世慧精心的指导和培养。3年正规、系统的学习,为王世慧打下了山东民歌演唱的功底,对她演唱艺术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王世慧说,自己之所以能够代表山东人演唱山东民歌,应该感谢王音璇老师,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导与帮助,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
来山东艺术学院之前,王世慧属于原生态唱法,后来在王音璇、金铁霖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王世慧教授认为,《沂蒙山小调》在传唱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有时代的进步感,而不应该停留在“大本嗓、原生态、喊”那样一个阶段。现在流传的《沂蒙山小调》,有独唱版本的,也有四声部混声合唱的;有大型交响乐,也有爵士风格的。用交响乐、合唱、独奏的形式来表现沂蒙民歌,是对它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实际上,《沂蒙山小调》在谱面上来看,没有符点音符和滑音,而王世慧的演唱加了符点并加了滑音,加重咬字时的字头,从而使它山野风采更强。如果不加符点音符和滑音的话,它会显得很华丽、很优美、很舒展,但缺少山东风格。同样,在教学当中,王世慧很重视教学生把握住《沂蒙山小调》的山东风格,学生再去教学的时候也能把这个风格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在传承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山东民歌应该怎么唱。
1984年,王世慧顺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文化干部管理大专班。同年12月,她和同是王音璇老师的学生的彭丽媛一起参加了全国首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她演唱的《我的家乡沂蒙山》赢得一致好评,以0.03分的微弱差距和一等奖擦肩而过,荣获民歌唱法二等奖。但这个成绩至今仍是山东选手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最好成绩。
“托起太阳的人”
王世慧说,上世纪80年代的山东艺术学院是很严谨的,新进的教师都要到高一级的音乐院校进修一年,才能走上教学岗位。在教学工作中,王世慧感到自己在音乐理论上的欠缺,于是,在1988年,她决定去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主要是加强音乐理论修养,积累一些教学方面的经验。
谈到金老师,王世慧深情地说,往小了说,金老师是自己的老师,往大了说,金老师于自己是“托起太阳的人”,是自己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1988年,王世慧到中国音乐学院找金老师学习的时候,那时的声音还不够稳定。金铁霖老师认为王世慧在山东还是小有名气的,在听她唱了一段后,觉得条件很好,就想教她。但是他担心,说:“你现在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你唱成这样,不给你改吧,你有些问题,给你改吧,怕给你改不好,你回去怎么交代呀?”这时,王世慧跟金老师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她说:“老师,你不要把教我看成是培养一个歌者,或者是歌唱家,我不是抱这种心态来学习的。我想学习一下怎么样去唱歌,怎么做一个老师去教学生,你就把我当成一名助教去教,你就教我怎么教学生就行了。”听了王世慧的这番话,金老师这才放下心来。王世慧跟金老师学了两年半时间,按照金老师的要求,她一直就是美声、民族的因素在不断融合,金老师对她的学习也比较满意。
金铁霖老师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他对王世慧倾心传授,毫不保留。在这期间,王世慧除了学习山东民歌,还着重学习了美声唱法以及外国咏叹调的演唱技巧。有名师指点,王世慧获益匪浅,特别在科学发声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两年学习生活结束后,金铁霖老师希望王世慧在北京开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1990年6月,王世慧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在京城反响十分强烈,很多在北京的山东籍老乡、老艺术家、文化界领导都来观看。迟浩田上将在去机场迎接一位外国客人后,顾不上吃饭,特地匆匆赶来出席这场音乐会,最后还非常激动地给王世慧题词:血染红土战旗飘,沂蒙风流看今朝。独唱音乐会能受到首都观众如此热切的关注,是王世慧始料不及的。至今,山东人在北京开个人独唱音乐会的,仅王世慧一人。
桃李芬芳
青歌赛上一举成名以后,东方歌舞团和一些部队文工团都向王世慧伸出了橄榄枝,但她热爱教学工作,从舞台走向了讲台,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王世慧讲道,自己真正从事教学是从1990年开始的,第一个学生叫周静,带她一个学生整整带了两年。谈起自己的开山弟子,王世慧心中至今充满了愧疚,她常常对周静说:“对不起,你是我的试验品。”王世慧一门心思放在教学上,认真总结每一堂课。一晃20多年过去了。舞台上,王世慧是《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讲台上,王世慧已是全国优秀教师。
王世慧认为,传唱山东民歌需要后继有人,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2010年,王世慧一共带了10个学生,是最少的一年。课堂上,王世慧严格要求学生。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上,她会告诉他们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做人都不会做、做人都做不好的人是做不好学问的。实际上,在专业教学当中她跟学生是“三七开”,学生是七分的责任,老师是三分的责任。不是说老师不负责任,而是老师会非常认真地把这三分责任尽到。这种责任分配主要是鼓励学生课下加强练习,尽早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习声乐是很难的,在学校学习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不是一节课两节课所能解决的,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年都解决不了这一个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时间越长学生就会越没自信心。学习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好学的孩子可能会在这条路上走得比较顺一些,演唱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笔者看来,只有了解声乐学习的内在规律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经验之谈。
音乐会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辛勤付出。当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为了开好王世慧的个人独唱音乐会,金铁霖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现在,王世慧的学生每年都要开音乐会,少则1场,多则5场,属于比较多的。一场音乐会,前前后后,方方面面,需要王世慧无微不至的指导。音乐会通常在一个小时左右,14首歌曲,每场音乐会上,王世慧要求学生演唱原生态民歌、艺术歌曲、创作歌曲、外国歌曲和中国歌剧5个部分,她认为,这样才能培养和体现一个好的歌唱者的综合素质。王世慧经常教育学生:“唱就唱自己,唱自己的风格,唱作品的风格,唱作品的内容,唱作品里的人物。”从谁在唱、唱什么、怎么唱这三点把握好,才能把歌曲唱好。
在王世慧心里,本科教学是启蒙教育,要给学生打个很好的基础,将来无论是报考研究生还是到社会上工作,都会有个很好的发展。近年来,王世慧教授的学生有两人考入中国音乐学院,他们在未来民族音乐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更扎实。谈起自己的学生,王世慧感到无比的幸福:郑林婧(现名郑新文迪),在跟着王世慧学习了5个月之后,2001年,从一个“大本嗓”考进山艺,毕业的时候专业成绩第一名。王世慧根据她的自身条件,推荐其报考金铁霖老师的研究生。现在,她已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的一名声乐教师。同年级的另一名学生毛俊,现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金铁霖老师的弟子、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王世魁老师。另外,1992级学生张霓毕业后考入总政歌剧团,成为一名歌剧演员;1997级学生牛燕、1998级学生杨杰毕业后考入山东省歌舞剧院,成为独唱演员……
“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王世慧常说,在音乐学院,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生活中,她像慈母一样关爱他们,特别是对特困生,她更是倾注了母亲般的深情。她清楚地记得,1990年代末期的时候,一天中午,一个男生来办公室找她,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出一句话:“书记,我吃不上饭了。”王世慧二话没说掏出50元钱塞在学生手里,说,“孩子,你先去吃饭吧。”从那以后,为了不给孩子心理压力,王世慧把钱交给团总支书记,让他每月往那个学生饭卡里打进100元。不仅如此,冬天,王世慧还给学生买了棉衣、棉鞋,并亲手为学生织了毛衣……
王世慧坚持从不走穴,从不参加商业演出。她还拒绝改唱青衣和“吃香”的通俗歌曲,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自己心爱的民歌演唱与教学上。但如果是政治的任务,公益的事情,家乡的事情,却是“绝对要去的”,比如“走进沂蒙•品味经典红歌”采风活动,用王世慧的话说,就是为家乡尽义务,不求也没有任何报酬。
作为获得过全国大奖的声乐教授,王世慧一直热衷于公益活动。1986年她在临沂老区巡回演出,演出所得近6000元全部捐给了当地的福利事业;1991年,她参加了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的拥军慰问团的演出,当她看到灾区人民的不幸遭遇后,毅然将出版个人独唱专辑的稿费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同年,她又把出版盒带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山东省民政厅抗洪救灾办公室;1996年以来,她先后参加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广播电视局、团省委、省工会、省妇联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演出近百场。她经常说:“对我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我愿意将我的歌声化作美的音符,带给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