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大众日报】“微电影”,舞台有多广阔?

2012-02-24  

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月初发出征集优秀微电影作品的通知,作品要求以“身边的精彩”为主题,以我省当选的身边好人和全国、全省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为内容进行拍摄,以引导广大影视爱好者弘扬雷锋精神,用微电影的形式讴歌新时代,展现和谐社会风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元年”,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微电影到底迎来了怎样的繁荣?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模式?它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广?近日记者采访了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影视编导系主任、教授王超和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博士后张满锋,两位专家回顾并展望了微电影的发展。

“微电影元年”繁花似锦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那时候陪伴我的是哪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2011年歌曲《老男孩》唱遍全国,“筷子兄弟”组合也借同名微电影的东风在年根里推出了新作《父亲》系列,《老男孩》中不良少年肖大宝的“光荣事迹”在新剧中推出了完整版,父子情深、父女情深,笑过之后留在观众眼角的是泪水,耳边的是那感人的唱词:“时光慢些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生换你岁月长留。”

2011年微电影发展呈现一片繁荣,《赢家》、《父亲》让无数“70后”、“80后”唏嘘落泪,《青春期》紧跟脚步,拍出了“90后”的校园爱情,《雷锋侠》则编织了一个本土超级英雄的传奇经历……众多明星开始玩票微电影,已经诞生和正在孕育的有徐峥的《一部佳作的诞生》、姜文的《看球记》、周迅和梁朝伟的《五行伏妖》、赵薇和黄晓明的《LOVE》以及由姚明参演的《2012新春群星大联欢》等;大企业也加紧了微电影的制作脚步,吴彦祖的《一触即发》、莫文蔚的《66号公路》、莱昂纳多的《FIND ME》等悉数登场,另有企业推出了《爱与梦同行》、《愿望》等公益微电影。

对于去年微电影的发展,王超教授认为它确实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青春系列微电影的热播,众多社会拍摄资源的介入,让微电影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它给许多初学者和年轻导演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想法的平台,也为电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观赏资源,拓展了电影的思路,是一种很有前途,潜力无限的艺术形式。”

而在张满锋看来,各大网站大力推广微电影与电视剧版权价格高涨密切相关。“从去年开始,电视剧网络播出版权价格一路飙升,国内视频网站加大网络版权资源争夺力度。按照目前视频网站的购剧价格,如今的热门电视剧,网络版权价格单集100万元已不是新鲜事,整部剧下来动辄数千万元,一部30集的热门剧的总价已经高涨至3000万左右,而每年中国在卫视上热播的电视剧大概会有30部,也就是说视频网站每年的购剧额将达到接近10亿元。”张满锋表示。

主题将更注重“人本”

众多微电影让人眼花缭乱,但背后却有规律可循。张满锋认为,目前微电影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被称为“拉长的广告”,这些微电影一般是由视频网站、门户网站组织筹划创意,寻求广告品牌的赞助合作,或是根据广告主要求而量身订做,集“电影、新媒体和广告商”于一体的商业模式,因为播放平台都是免费开放的,所以在播放渠道上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能依靠广告商的赞助;另一类则是普通民众或是短片爱好者自发创作拍摄,主要是娱乐大众、抒发个人情感、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这些微电影大多要制作人自掏腰包,不以盈利为目的。

通过对国内主要视频网站调查,记者发现民间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主题多集中在反思社会温情和责任感缺失上,如“红会郭美美事件”后,以棚户区的小女孩卖垃圾为母亲治病为题材的微电影《交易》引发网民关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后,广州大学城10所大学以“拆掉心中的墙,拒绝冷漠”为主题,制作了10部微电影,以此呼唤人们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网友给于极高评价的系列微电影《生日》、《来信》集中反映了空巢老人问题,呼唤人们珍惜身边的亲人,同类短片还有《三个儿子》、《盼望》等。

也有不少微电影选择了“北漂”、“就业”、“幸福”、“追梦”等年轻人更敏感的词汇,如微电影《活着》讲述了职场受挫的大学生沦落为骗子的故事,《2012,你幸福了么》则通过访谈的形式展现了人们对幸福的不同定义,更多的短片如《眼睛渴了》、《外面的世界》、《幸福在路上》、《永远站》等。

对此王超教授表示,“未来的微电影主题会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更加关注人类的情感,更加关注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而技术上,也会更加往电影贴近,追求高质量的画面感觉,快节奏的剪接,和更全面的声画立体感。”

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谈到微电影在2012年的发展前景,王超教授认为微电影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目前微电影还是呈良性发展的,再加上80后、90后乃至00后的编导演以及新观众群体的介入,应该会使它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目前微电影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体系,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形势走下去,它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

张满锋则表示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文化产业大国,全国也仅有四家短片公司,还没有形成短片院线。2011年不少规模较大的公司拍摄了广告微电影,但这毕竟是为了满足企业品牌宣传的需要,是一种商业行为。”

张满锋认为一种产业的发展壮大,要解决好生产和消费的问题,“当前,微电影生产不成问题,社会上有大量专业制作人士和草根爱好者,加上形形色色的短片大赛,大量较高质量的短片就是通过合适的传播渠道进入公众视野都十分困难,更谈不上实现商业利益。在信息超载的大环境下,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大明星加大制作的短片通过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缺乏明星的草根制作则很难获得普遍认可。”张满锋这样说。

张满锋还建言,微电影要在当前众多文化消费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和传统院线市场相互呼应,取长补短。“要在商业利润和主题表达上寻求平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生活,关注普通民众的情感诉求,借以精湛的呈现技巧,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

大众日报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20224/Articel19002MT.htm

人民网转载链接:http://www.people.com.cn/h/2012/0224/c25408-3469102685.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