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民
我与杨象宪先生的相识,是从2002年6月杨先生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画展开始的。当时,筹备画展的同志要我在开幕式上发言,这是义不容辞的事,但我没有见过杨先生,也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言从何谈起?因此,我提前到展厅看画。当时杨先生陪我看画,于是有了第一次交往。
当我走进展厅,似乎到了一个花鸟世界,馨香扑鼻,清气袭人,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
首先看到的是杨先生在浙江美院求学时1964年所作的《鸡冠花》,花有三朵。他告诉我其中一朵是诸乐三先生画的,他说:“诸先生说我构图欠佳,给我补上了这一朵。”要是杨先生不说,我还真没有看出来。可见杨先生在浙美学习时应是高材生,这也验证了“名师出高徒”的名言。当时的浙江美院,集中了中国最著名的花鸟画大家,有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等先生,他们对教学认真负责,加上杨先生本身的天赋、勤奋和扎实的基本功,画出高水平的画作并不为怪。印象特别深的是《松鹰》等几幅大画。《松鹰》颇有潘天寿的遗韵,显得特别刚劲、泼辣、蕴厚,很有气势;《荷花仙鹤》是一幅用水墨写意的笔法,间有点点设色,看似率意,又给人以清静、淡雅的感受。杨先生告诉我,平时他很少作大画,但这次展览没有大画形不成气势,因此下决心试试。他说:“通过几个月的尝试,我觉得画大画也不难,方法还是即兴而作,不起草稿,不加制作,随手画来,一气呵成。”杨先生说得轻松,不过基本功很重要,没有笔墨功夫,有再好的题材、再好的构图,也画不出好画来。
有了第一次相识,以后就更加关注杨先生了,包括他的展览、他的画册。他2004年移居济南后,我们在一些展览、活动上常能见面。因此对他和他的艺术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杨先生十分注重对传统的学习,这一点正是中国画创作首先要坚守的。他的写意花鸟画是浙派传统写意花鸟画的一脉,根植传统,学习传统,发扬传统,并有新的面貌呈现。他取各家之长为其所用,更多吸收了八大山人、潘天寿等先辈的长处。他长期学习八大,在其作品的构图、笔墨方面都有所表现。尤其是八大的鸟,杨先生得益匪浅,画得特别好,而且有自己的个性,常有人称它为“杨家鸟”。
杨先生注重向大自然学习。他不仅吸收传统,还大量写生,使自己的创作既具传统功力,又不脱离自然,颇具时代气息。杨先生喜欢山花野草,常到野外进行观察,感受大自然的呼吸。对写生的重视使他的笔墨更加富有个性。
以书入画是杨象宪先生花鸟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他继承“书画同源”的理念,牢记师长们的教诲:“一日不画画可以,一日不写字不可以。”由于杨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在笔墨上下工夫,坚持临写各种碑帖,篆隶行草兼擅。他的笔力遒劲、书风自由、节奏优美,他以写字的笔墨用在画画上,两者相得益彰,便有绘画书法俱佳的效果。杨先生在大部分画作上都题有“象宪写”,就是说他的画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各种书体的线条在画上的运用。如,小草有行草的笔意,枝干和藤就用篆隶的用笔。
一个有成就的画家,一要有修养,二要有笔墨功夫,三要有过人的思维能力,四要有长期实践。杨先生应该说都具备。他的画法与很多人不一样,他擅长于水墨写意画。他用笔不多,构图简练,却是一幅幅笔墨雅美、很有韵味的作品。他画的花鸟都有自己的个性,如菊花他画得很多,重瓣菊花有红、黄、绿之分,单瓣的墨菊他就用简笔画成。他的画,笔笔交代得很清楚,看起来都在似与不似之间,笔有飞白,墨有神韵,很有新意,看他的画会有宁静、清爽、愉悦的感觉。
杨象宪先生1937年2月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1964年浙江美院毕业留校任教。“文革”期间曾调回老家搞群众文化工作。1981年又经同学好友吴山明的介绍来到曲阜师大美术系任教。他在山东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三十年,培养了大批学子,也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他从浙江带来的传统写意花鸟画艺术在山东发扬光大、扎根开花、得以传承。他是我国杰出的花鸟画家之一,也是当代能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有影响的画家。杨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的离世无疑是画坛上一大损失,我们感到惋惜和伤感。愿杨先生的花鸟画艺术永远留存。
(张志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
大众日报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20315/Articel12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