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济南时报】黑伯龙:人清石冷,平淡天真

2012-04-28  

黑伯龙

《古松旭日》

《黄山气象新》

《看山图》


     “余师伯龙先生,国画山水大家也,师出石涛,尚‘简’,晚年凌高境。人清石冷,淡泊一生。”这是1989年黑伯龙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诗人孔孚在组诗《悼黑伯龙师》前写的一句话,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黑伯龙先生的一生。
    黑伯龙(1915—1989)是山东籍的中国山水画大家,曾任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画院院长,齐鲁书画研究院院长,省政协五、六届常委等。黑伯龙先生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前身)任教期间,以高明而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很多后来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在山东乃至中国画坛产生深远影响。黑伯龙先生自身的艺术成就,也越来越受到艺术界的重视。
年少成名 画艺晚年凌高境
    黑伯龙先生1915年生于山东临清。他出身一个回族的书香门第。黑伯龙少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先后从赫保真、赵望云、张茂材等名师学画。
    1933年,黑伯龙自济南育英中学毕业,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深造,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俞剑华等名家。1936年,他毕业回到济南,先后任教于正谊、爱美中学。1941年,黑伯龙赴南京、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46年,与同仁在济南创办南华艺体专科学校,后更名为震华文学院,黑伯龙任该校美术系主任,兼济南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师。此时,他已经成为山东画界的重要代表。
    1948年10月,入青岛华东大学研究部学习,继于济南育英中学任教。新中国的成立给他以极大的精神振奋,他在工作之余,遍访中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一大批洋溢着时代精神的山水力作。1957年,黑伯龙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0年,他被调入成立不久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前身)任教。在黑伯龙逐步进入创作的巅峰状态时,“文革”开始了,他被扣上许多罪名,家中的收藏被洗劫一空。他还被迫停止创作,关进了“牛棚”。1972年他被强令提前退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黑伯龙已经用自己非凡的艺术创造而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大家。1987年,黑伯龙随山东省书画展览团出访日本,他的艺术在日本画界引起强烈反响。1988年,他又和许麟庐在济南举办联展,成为当年的艺术盛事。
    1989年1月,黑伯龙先生在探望亲人的归途,突发心血管病,不幸去世。
    黑伯龙先生作为北派画家的杰出代表,山水意境博大雄浑而又清新灵动,尤其是晚年,画风日趋宁静超逸,已经进入了纯粹的写心之境。
著名评论家、黑伯龙先生的学生刘曦林曾在《黑伯龙画集》的序言中谈到,黑先生借鉴当时被冷落多年的“北宗”水墨苍劲一派,“旁采其他诸家诸派之长,又融入了书法和西画的涵养,继经师造化和从于心的创造,才从众家中如游龙般地跃出”。
    著名画家、黑伯龙先生弟子陈玉圃在《黑伯龙画艺三昧》一文中写道,“黑先生功力深厚技法娴熟,学问渊博,人品高尚,故其画如其人,于潇洒姿致外极超逸旷远之致!曰先生画品属逸品当不为过誉。”
乐观豁达最爱“蛐蛐合唱团”
    据黑伯龙先生的孙子黑天明及著名画家陈玉圃、张宝珠等黑伯龙弟子介绍,黑伯龙先生生性乐观豁达,即使在“文革”这样的浩劫中,也没有消沉,依然保持了很好的心态。“文革”中,黑伯龙与两位教授被遣送至济南市南郊四门塔附近劳动改造,住的地方连床都没有,几个人只能睡在地上。有一天下大雨,房子漏雨不止,地上变成了烂泥塘。三位先生实在没办法,只好找来了几块破旧的棺材板铺在地上,才能勉强躺下休息。夜不能寐的黑伯龙先生自撰一对联“四门塔风雨连床,三教授棺上加棺”,横批“乐在其中”。逆境中如此达观的人生态度,令人佩服。
黑伯龙先生的一大爱好就是玩蛐蛐,喜欢收集各种年代的蛐蛐罐。著名画家、黑先生的弟子张宝珠说:“黑老不抽烟不喝酒,就爱玩蛐蛐。他曾跟我说,一听蛐蛐叫,就像听交响乐团演奏一样,顿感心情舒畅,给画画带来了灵感。”
一代名师艺坛桃李满天下
    除了在绘画上取得惊人成就之外,黑伯龙先生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艺术教育家,他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弟子,如今已成画坛的中坚力量。黑伯龙先生的教育方法,也一直是艺术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著名画家、南开大学教授陈玉圃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黑伯龙先生的教育对他的艺术生涯影响非常深远。“黑伯龙老师曾对我说,学画不是光画画就可以,得看书。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书,三分之一的时间写字,三分之一的时间画画。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他还说,要想超过老师,要学老师的老师,从文化源头去学。这让我受益匪浅。”
    著名画家、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张宝珠先生也表示,恩师黑伯龙先生的教育方法非常高明。“黑老喜欢跟学生谈话,通过谈话教给学生一条艺术的道路。这是最重要的。他曾跟我说:‘宝珠,好好用功,多临古画,打好根基,学个十年二十年的,先别急着卖画。’这句话让我受益终生。”张宝珠说,“有的人学了大半辈子老师,始终脱不出来。而黑老从不束缚学生,他鼓励学生学古人各家之长。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济南时报链接:http://jnsb.e23.cn/html/jnsb/20120427/jnsb9688183.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