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济南时报】张宜书画艺术欣赏

2012-04-28  

 

【张宜简介】
    张宜,又名倚,号阿一。1969年生于山东潍坊。张志民先生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山东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副主席。
编者按 上月,《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年度人物·张宜》首发式暨张宜作品汇报展在济南沈学仁画廊举办,让书画界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张宜身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由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权威发布,入选年度人物是很高的荣誉。近年来张宜于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多领域创作,佳作频出,日益受到学术界、美术界、收藏界的关注。
   大约在2006年初秋,我和张宜到画家黑伯龙的故里——— 临清,寻找黑伯龙笔下的松柏怪石,当时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黑伯龙的书。日间,在清真寺的古柏奇石中,在五样松的奇崛姿态间,我们感受到黑伯龙澄明雄浑笔墨的源头。夜晚微醺,在林中路上,忽见满天繁星,灿烂深沉,树影后呈现的是一个无垠的神秘宇宙,我们皆被震撼。到了林外,倏忽间又星月皆隐,那幽深的灿烂,恍如山间一梦。
    这个梦境般的场景,相信时常会在张宜的心头浮现,在他绘画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对天地万物灵性的感悟,关联着这样神秘的图景。
    其人物画多有人生的沧桑感喟,人物画本身就是入世的,只是有人入世是被世相所惑,红尘五色,迷失自身;有人入世则堪破繁花,于混沌中生出光明,觅到真我。于一僧一道、一花一剑中窥得人生道路的隐秘,在笔墨黑白的交织、画面充实与虚空的韵律中感知天地之道,是为真画者。
    亦偶为山水,其间禅者入境,有一种宗教般的慈悲意味。禅者本身就是画者精神的结晶,而孤独面对群山的禅者,其实是得山水灵秀内蕴,与山水同在的永恒之“道”。这种与山水灵韵的沟通、化合,实如一个幽林之中的行路者,在草木、流泉、虫声鸟鸣构筑的空间中,人的内心与山林之秘皆是敞开的,二者又构成一个完美的闭合空间。这种完美的呈现可以立诸文字,立诸画面,也可不立文字,立地成佛。
    生活的体验印证、凸显着一个这样的精神桃花源,人生的无序、焦灼、扭曲、黑白颠倒,最终在桃花源宁静的氛围中消解,并形成新的和谐秩序。有的艺术家直面这种无序与扭曲,这是燃烧式的悲壮,但激情的火焰终会熄灭,艺术形式终究是通向生命解脱与彻悟的道路,道路的不同隐喻了生命的万千形态。
    他的生命情态隐藏在这些不同的艺术图式中,他最初的激情更似喊山者山间的清啸,独抒胸臆,穿越千山万壑。而及至后来,更近于一个密林深处的独行者,他聆听林中诸声,孤独,却有内心的大充实与大欢喜。其间萦绕着山间若有若无的天籁,林中水滴,诸象归于至真的朴素与清凉。
    张宜不仅以画笔构筑着自我精神的桃花源,且以不息的热情面对生活,若论朋友之广、人缘之佳,可为画者之典范。一个有生命大负载者不仅应建立清新深邃、洒满日月之辉的精神桃花源,且应直面人生的负载——— 惟人生是通向桃花源的源头与主流。只有坦荡无私者才能有足够的心灵空间容纳星月之辉、天籁之声,方能有困顿人生中新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在这些绘画图式中,仅仅能看到一条河流的局部,这仅是涌动河流的一个瞬间。古人一叶知秋,我们也善从局部推及整体,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在路上的行者,可以与他内心相映照的,唯有天际的星月之辉,以及面对的道路本身。而张宜的绘画灵性正在于此,他在精神的荒野行走,偶听樵者归歌,渔夫晚唱,便倏忽进入安宁、广大、温暖的心灵之境,至于今夕何夕,唱者谓谁,又有何关呢?
    一个艺术行者的幸福家园,就在他离开馆舍,起身行走的瞬间——— 对于道路而言,一切行者寄居的所在,皆是临时的驿站而已,虽则多数的行者,已将驿站当作终生的家园。
 

济南时报链接:http://jnsb.e23.cn/html/jnsb/20120420/jnsb9685089.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