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济南时报】柳子谷:颠沛济南,痴情不改

2012-05-02  

    提到柳子谷先生,很多书画爱好者都略有所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柳子谷曾是中国画坛屈指可数的绘画大家,水平与名气绝不亚于大名鼎鼎的徐悲鸿、张大千。虽然柳子谷先生籍贯不是山东,但他从1962年来到济南,就在这里扎了根,一直到1986年去世。柳子谷在泉城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这座城市乃至山东,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柳子谷也早已被公认为山东艺术家的代表人物。
    柳子谷先生一生可谓坎坷,既有过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成功,也有过颠沛流离、遭受打击的压抑,但值得敬佩的是,他的艺术激情从未改变。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热爱,堪称从艺者的楷模。
曾是民国最红画家之一画价曾超越张大千徐悲鸿
    柳子谷1901年生于江西玉山县一户书香家庭。父亲是秀才,能诗善画。柳子谷10岁便能绘梅、兰、竹、菊“四季图”,被乡里称为神童。1924年,柳子谷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师从潘天寿、刘海粟等人。后来参加北伐,随军转战南北,大革命失败后辗转来到南京。在南京期间,柳子谷与徐悲鸿、张书旂结为知已。三人有“金陵三杰”之誉。
    1934年冬,柳子谷首次个人画展在南京开幕,共展出山水、花鸟、人物精品200余件,引发极大轰动。据当时报载,前往参观买画的有林森、张道藩、张大千、高剑父、陈树人、徐悲鸿、何香凝、梅兰芳、陈立夫、冯玉祥、柳亚子、蔡元培、何应钦、孔祥熙、李宗仁等等。蔡元培观展后,在留言簿上盛赞柳子谷为“画竹圣手”。张大千专程从上海赶来观展,与柳子谷一见如故,并提出交换作品。柳子谷自此展后名声大振。1935年9月,柳子谷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展况更为轰动。至上世纪40年代时,柳子谷已成全国最有名的画家之一,除“金陵三杰”、“画竹圣手”、“板桥第二”等头衔之外,还多了“民国四大当红画家”、“南张(大千)北徐(悲鸿)中间柳(子谷)”等诸多光环,画价骤升,超越张大千和徐悲鸿,成为当时第一高价画家。
从杭州到东北任教创作两幅经典长卷
    1949年春,柳子谷举家迁到杭州。新中国成立后,柳子谷举办展览表示庆祝,他在一幅《雨竹图》上题字:“百年干旱降霖雨,喜得苍生热泪流。”同时展出的《醒狮图》也成为经典作品。
    1950年,经马寅初举荐,柳子谷从杭州到了东北,先后在大连中学、沈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辽宁大学美术系、辽阳鞍山师范学院任教。这段时间柳子谷并不太如意,徐悲鸿得知其境遇后曾含泪写信要调他到中央美院任教,然而函件发出后却被柳子谷所在学校领导无故扣下,耽误了柳子谷的前程。柳子谷女儿柳咏絮向记者介绍:“1984年我在沈阳开会时曾遇到这位校领导,他主动上前寒暄,交谈中委婉地谈到了当年扣压公函一事,言语中不乏愧疚和忏悔。第二年,我回济南探望父母时谈起此事,80多岁的父亲听罢,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眼望窗外,默默无语。过了一会儿,轻轻地说了一句‘都过去了’。”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柳子谷上世纪50年代还是创作了两幅经典巨制,一是与满键合作的长达27.5米的《抗美援朝战争画卷》,一是7.5米的长卷《山村新貌》。
扎根济南,蜗居8平方米斗室依然作画不止
    1962年,柳子谷调到山东筹建山东画院,但随即受当时政策影响,画院组建工作被搁置,他转调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前身)任教。“文革”中,柳子谷先生被打入牛棚,备受屈辱;1972年被迫退休,蜗居8平方米斗室长达12年之久。
   如今在济南新世界商城经营“怀谷轩”画廊的宋牧遥就是那时结识柳子谷先生的。他回忆说,当时柳子谷先生与另一家人共住一套“联房”,条件那么不好,也丝毫不耽误先生作画,他作画的热情始终未曾减退。
    柳咏絮表示,在山东的日子,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儿女没有一个在老人身边。“我一直在沈阳教书,有三个孩子缠着,根本无暇考虑父亲的境况。”柳咏絮说,“我对共青团路那间小屋印象深刻,屋里只能放得下一张床、一张小桌子,两位老人在床上住,床下全堆着蜂窝煤。那张桌子是万能的,吃饭时它是餐桌,父亲画画时它是画案,我们来探亲时它又变成了床……”柳子谷先生那段时间留下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小画,以至于有人说“柳子谷画不了大画”,柳咏絮说,其实那都是条件所限,根本画不开大画。
    柳子谷的学生、画家杨耀曾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看望老师的情景:“我们进屋后,先生欲从藤椅中站起,却又佝佝然不得站立,师母则挤立在床桌之间的狭缝中,对不能亲自开门相迎表示歉意。为了能使我们坐下,几经挪动桌椅才勉强挤坐在南窗下的床沿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年过七旬的柳子谷仍作画不止。柳咏絮说,父亲当时或许有些郁闷,但并不显得消沉,“他经常跟我说,我好好画画,一定不会被埋没,我要办画展!就是这种信念一直在支撑着他。”
终于迎来艺术春天,准备大显身手时却撒手人寰
    “文革”结束后,柳子谷又迎来了艺术的春天。据宋牧遥回忆,当时已是80多岁高龄的他满腔热血,不停作画。1981年,张大千托香港“山东同乡会”的人到济南探望柳子谷并向先生求画,让柳子谷非常高兴;1983年,刘海粟来山东,几经周折在南郊宾馆见到柳子谷,为其写下“青山不老松长翠,雪压霜欺只枉然”的诗句;1984年在省政协的帮助下,柳子谷终于从斗室迁进了新居;同年,他将《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捐献给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正当他满怀激情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1986年1月12日凌晨,柳子谷先生病逝,享年85岁。
    柳子谷先生是清代郑板桥之后我国又一位独树一帜的兰竹大家,并且在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领域都成就卓著,实属难能可贵。画品之外,柳子谷先生的人品也一直为人称道。
    作为柳子谷先生生前的忘年交与学生,宋牧遥至今对恩师的许多事情记忆犹新。他表示,柳子谷先生非常善良,对任何人都是以诚相待。
虽然柳子谷先生境遇坎坷,作为艺术奇才却饱尝寂寞,备受冷落,但岁月流转,他最终还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赢得了艺术界的认可和尊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为——— 时间会说话,作品会说话。
(部分素材来自公开出版资料)
 

济南时报链接:http://jnsb.e23.cn/html/jnsb/20120323/jnsb9674606.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