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腊梅花开时节,我们的老校长、国 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于希宁将迎来100周年诞辰。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下近期我对于希宁与山艺精神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传承“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
山东艺术学院1958年建校,一代代山艺人,潜心艺术,矢志教育,在奠定学校发展基业的同时,也在不断为“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增添着新的内涵。于希宁曾诠释道:“‘闳’就是要博采众长,除了学本专业的,也要学相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以求开阔视野,广取营养。‘约’就是要把学的知识或技能有所选择,有所消化。‘深’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美’就是要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断创新,攀登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峰,取得比较完美的成果。在这四个字中,‘闳’是基础,‘约’是手段,‘深’是过程,‘美’才是目的”。他说自己正是沿着这条教导,踏实习画,拥抱生活,培养高尚情操,争取不断创新的。于希宁一生的艺术追求之路,正是对“闳约深美”的写实性描绘,而“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也因为于希宁变得更加殷实饱满、鲜明生动,更具有了传承的内涵和张力。
打造自强不息的山艺品格
于希宁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梅花,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愫倾注给了笔下的花鸟鱼虫。站在于希宁的画作面前,透纸而来是热烈奔放、坚毅顽强、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派。虽抱憾未曾与于希宁对晤,但观其画如亲见其人、亲闻教诲,交谈虽无声无息,却直达心灵。通过大家满含深情的回忆文字我了解到,于希宁在颐养之年,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大胆探索,取法自由,在艺术创造中达到了真正的化境。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每一位山艺人应该自觉养成的优良品格。
践行德艺双馨的山艺追求
于希宁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始终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践行着德艺双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人书具老运灵根,修养宏深笔自浑。”于希宁在这里所说的修养包含着政治修养、品质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于希宁认为,一个画家的成功,决定于天才、品德、勤奋与修养。他身体力行,一生从未间断才德修养,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凝聚着对祖国的深情和责任,在对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中寄寓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以真诚而朴实的行动彰显了“德艺双馨”的深刻内涵。也正因为如此,于希宁才能取得突出而全面的艺术成就,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最终成为了一位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大家。
对于传道授业的老师和正处于成长成才期的学生来说,大家对艺术的要求绝不能仅是止于艺,还要立于德,立于对社会、对民族、对艺术教育、对艺术发展的责任,要不断加强全面修养,促进个人成长成才。
发扬尊师重教的山艺传统
建校以来,于希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就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于希宁讲到,“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因素在教师。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即具有一流的襟怀、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技能并且深谙教育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教师”。他还非常重视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他看来,“所谓‘好’的中青年教师,除了人品好、业务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发展的潜质。一旦选准了就要敢于‘投资’,不要怕有人攀比。只有鼓励好的,才能带动一般的和激励差的,学校好的学风才能建立,人事纠纷才能相对减少”。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如今已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铸就敢于担当的山艺风骨
“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先生的座右铭,是他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价值的深刻阐释,是一种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位艺术家,于希宁有着光大国画艺术的坚定信念和责任,他坚信:“中国画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成就,要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在上世纪“西化”思潮盛行的二三十年代,于希宁坚定地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先生的一生,是担当起国画艺术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一生。
作为一位教育家,于希宁深谙艺术教育规律,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他还曾于1998年捐款25万元在山艺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于2006年向学校捐款80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于希宁不仅一生对艺术和艺术教育勤奋执著,而且始终秉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一片赤诚,多次向国家和社会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
近期,学校为纪念于希宁诞辰100周年而举办的几项重大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一方面向艺高德昭的于希宁致敬;另一方面也借这个机会进一步凝练山艺精神、提升山艺文化、扩大山艺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系列活动,使于希宁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与精神力量引领山艺人,在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像于希宁一样去创造和收获一个厚重、饱满、隽永的人生!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于希宁简介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自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花鸟画艺术大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新中国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
于希宁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尤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形成了壮美明丽的艺术风格,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大众日报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30315/Articel14-15003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