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桂》68×68厘米 1996年
3月15日至24日,“三魂一心•于希宁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
于希宁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师,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于希宁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15日的艺术展开幕式后,随即召开了由中国美术馆和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三魂一心•于希宁诞辰100周年艺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全国美术界知名专家学者50余人齐聚一堂,回顾先生的人生往事,探析先生的艺术创作,总结先生的艺术成就,缅怀先生的艺术人生,探讨先生的艺术修为,学习先生的崇高品德。研讨会气氛热烈、发言踊跃。本版特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于希宁先生的艺术在他的长期探索中实现了自己的文化理想,这种理想超越了地域美术对他的启蒙和教育,也超越了中国画题材的局限和笔墨的局限,所以他在用一种超前性的时代情怀来进行花鸟画的创作。他在形象的塑造上从生活化不断地向意境化迈进,从他早期的更加注重来自生活本身的原型的形象塑造到晚年越来越朝着整个作品的意境化的营造。于希宁先生越到晚年,这种笔墨精神化甚至非常纯粹的精神气质在他的笔墨中越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他生命最后的长卷,让我深深感觉到笔墨的灵魂出窍,已经超越了表面造型的真,成为纯粹的精神意境的载体和化身。这样的作品应该作为中华文化、中华绘画的经典真正传续下去。
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于希宁先生是大家熟知的一位大艺术家,但是今天我看到的展览,却是耳目一新。中国花鸟画的人文精神、意境是比较抽象的,只能领会,但是这种人文精神,在于希宁先生的展览上一看就能把你吸引住,而且吸引人的地方又尤其的丰富,这种丰富就充分说明于希宁先生对客观世界非常广博的认识和细微的理解,这种吸引不是完全的笔墨或者是造型,而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力量,构成他的艺术力量的一个方面是他的功力,另一个方面就是他的修养。功力修养结合得如此之好,艺术感染力表现得如此之妙是很令人振奋的。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花鸟画的大艺术家。花鸟画到现在创新突破还是一个难题,但是于希宁先生在他的晚年所做的突破给我们的花鸟画很多启发和启示,这个展览会在中国美术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潘鲁生(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的艺术教育、艺术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大家关注度也非常高,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山东艺术家们的研究不够。于先生的很多作品,包括他的梅花及很多花鸟画作品的景物,带有一种谦和、严谨、清新的花鸟画之风。我感觉这可以作为我们山东文学艺术界的一个课题研究。山东艺术学院做了很多研究文章,希望在北京的很多山东籍史论家、包括山东美术界的,作为一个课题对于老进行全面系统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山东也需要这样的领军人物,需要研究他的艺术发展深度。
薛永年(著名美术评论家):于希宁先生是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卓有建树的写意花鸟大家之一。于希宁一方面通过现场写生、师法造化趋近民众的欣赏趣味,从民间艺术传统和人民大众生活中吸取了生机活力,把套路化的、脱离百姓感受的花鸟,变成了富于视觉感受包含生机与诗情的个性化的花鸟。另一方面,他尽管不拒绝适当吸收西画的因子,但仍然拉开了中西绘画的距离,他从文人画艺术中,吸取了营养,继承了写意画的精华。
孙克(著名美术评论家):于先生除了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画家之外,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艺术院校教了这么多年的书,桃李满天下,培养出很多很好的画家,这很不容易。他把性格在梅花上画出来了,他的心里有一种孤傲、倔强、不肯随大流的东西。从拓片和金石来讲,于老的梅花有一种个性的追求,看上去不是一个很润的、很滑的、很甜的那种华美感觉,它苍劲有力,有点枯涩的感觉,不刻意去迎合人。他的艺术中有种很个性的东西,尤其晚年的梅花,几乎都带有他性格中个性的追求。我觉得在这方面于老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
沈光伟(著名画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我在于老身边的时间比较多,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感触最深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情结。他从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新中国的一个艺术家,无论做什么事总会想到国家和民族,这种情结贯穿他艺术创作、意境升华的全部过程中,感恩时代、感恩民族、感恩国家。他晚年的一些想法,比如他20年的工作计划,就是把他这些年创作的东西回馈社会、捐献国家,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这种情结是一个艺术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可能比画作本身更重要。
张志民(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我想重复一点,就是于希宁先生的高风亮节,他为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当时我们学校经费紧张、他自己家庭也不是很富有的时候,他就提供了两次100万的奖学金,对青年教师进行创作支持。后来抗洪、非典等等,他都会捐献一些画,再后来他先后给中国美术馆分两次捐赠100幅作品,给山东博物馆捐赠47幅作品,给其家乡潍坊捐赠116幅作品,给我们山东艺术学院捐赠60幅作品。他是一个高风亮节、为社会作贡献、敢担当、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这一点很值得山东艺术学院的学子乃至全国的晚辈学习。为了总结、凝练、弘扬以于老为代表的老一代山艺人的精神,在于老诞辰百年之际我们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如学校和山东省美协举办纪念于老诞辰百年座谈会,组织山艺教授和于老生前好友、学生举行笔会,将义卖所得100万元全部用于梅园修缮等等。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于希宁先生是一本大书,他的艺术底蕴非常丰富。今天的研讨会,把对于老这本大书的解读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通过对于希宁艺术经历的回顾,对他的艺术特色和经验的分析,把原来对于希宁的研究深化了、系统化了,我觉得这是研讨会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另外,对于希宁的研讨实际也是对山东文化的研讨,山东文化下一步如何走、如何抓一些大事,关系到文化发展方略的问题,我觉得这方面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于希宁研究本身。我们刚才谈到的要写花鸟画史、齐鲁画派如何建立等等,都要在这种研讨的基础上才有说服力。
济南时报链接: http://jnsb1.e23.cn/html/jnsb/20130329/jnsb981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