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济南时报】张志民:教育应从艺术开始

2013-04-24  

《北山后洼之汽车都市》 138×69.5厘米 2011年

 

    张志民,号张大石头,男,1956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浙美)山水画高研班。
    现为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导师,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美术分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创作与艺术教育工作。《将军出山》、《承包北山》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全国第十一届美展”等重大展览并获奖。《夕照图》获“全国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将军出山》获“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大奖,并获山东省特等奖;《铁道游击队》(合作)入选“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美展”获银奖,并获山东省一等奖;《千秋孔府》、《初光先照千帆竞流》分别入选“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宇宙飞船搭载艺术品遨游太空,《丘壑无言》、《梦游天姥》、《历山诗话》等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京西宾馆等收藏。出版有《张志民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构图研究》等专著、教材数十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画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
名师答问
    作为全国优秀教师、学院派中国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张志民先生在“学院派”的问题上很有发言权。近日,记者来到山东艺术学院,对张志民进行了专访。身为大忙人的他,对学术与教育的话题谈兴颇浓,话语中蕴含着多年来的深刻思考。
济南时报:为配合“十艺节”,我们今年打算举办一个高校名师国画展。您毕业留校任教今年已满30周年,如何看待“学院派”?
张志民:我很关注这个活动,“再提学院派”这个点子想得很好。作为我们在大学里的人,一直在维护学院派。虽然当年西方一些追求创新的人认为学院派保守,但其实那个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学院派就是学院派,学院派是一个褒义词,而不应该是贬义词。
学院派代表学术,代表科学的教育方法,代表对艺术经典的研究、传承、守护,代表着发展、创新,这是学院派要担当的任务。不是学院派的画家,可以一心一意搞创作,当然也有研究也有继承,但可以考虑个人多一些。而学院派是百年大计,一代代往下传承。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学院派不行,学院派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为时代,为历史,而不是为个人。
    还有一点,学院派体现着大学精神。大学的出现,是人类的一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和科学进程中的一个创造和奇迹。大学精神非常伟大。学院派不体现大学精神是不行的。
    在我看来人才有两种,一种人才是体现时代需求,比方说管理者、政治家。还有一种是百年大计,比如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两种人才没有高低之分,我认为可以淡化一点后者的管理责任,他们是要传承的。只有把文化传承下去,这个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否则出不了大师,这个时代是悲哀的。“再提学院派”的提法很好,现在有人提“新学院派”,我看没必要,学院派就是学院派。我不喜欢新学院派旧学院派的提法,也不喜欢新文化旧文化的提法。文化永远是文化,“新”是时代新。时代在前进,学院派是跟着时代而同步的,不能脱离开时代。这是简单的道理。
济南时报:当下的艺术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志民:不仅是艺术教育,整个中国教育近些年都存在不少问题。很多专家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这很重要,但很多人理解得有偏差。钱老作为大科学家,晚年意识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回顾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 先有艺术,后有科技。原始人吃饱后在土地上、岩石上画圈,学着动物的动作、动物的叫声狂欢,那是一种艺术的情感。后来发现了火,才开始有了科技的萌芽。整个中国的教育,应该用艺术的方法开始,再慢慢移到科研上去。这是我的理解。我和很多专家交流过,他们也认可这个观点。不能让一些小孩,一下子进入一些很高端的科技,而应该先进入艺术的形态,把艺术想象的空间给他们打开。有些人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就是让科学家学点画画,学点写字,学点拉提琴,陶冶他们的情操,那是大错特错。
    现在各个行业分得越来越细,能干这个就不能干那个。而在古代,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古代的大书法家一般是高级领导,比如“苏黄米蔡”、“欧柳颜赵”。
    还有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现在经常搞一些教学研讨会,但教师不能光考虑教学法。当然,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有个方面也很重要,就是自身的提高。光搞一些教学法,搞得再好,教师本身的战斗力不够,怎么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呢?好多教师忽视了自己的修养,忽视了再学习,有些教师的备课本几十年不变。没有学生办不了大学,但没有好的教师就办不了教育。
济南时报:谈到自身的提高,您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怎么处理公务、教学与艺术的关系?
张志民:我有时候跟记者开玩笑:都说我有才,都说我画得好,但你们都忽视了我的勤奋。我这么忙,但只要有时间就拼命地画,而且是动脑子画,我没有重复我自己。社会怎么说我不管,有没有人买我也不管。有人说,你的画价位挺高,是不是当院长当的?我说绝对不是,(价位高)可能有客观因素,就是我画得少,但是我没有重样的,我是逐渐地加强作品的学术性和难度。在学术上,我不会站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从卖画的角度考虑,我可以十张画得一样,那多简单啊,但我不能那样去做。这就是学院派。
济南时报:谈谈具体的课堂教学吧。您在教学中最注重的是什么?
张志民:我一直在讲生活——— 课堂——— 社会。生活就是热爱大自然,包括以前常提的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等含义,还有一层意思,要热爱大自然,承认、敬畏大自然的规律。敬畏大自然,才能不去破坏它。古人说“敬天爱人”,党的十八大也把环保提到很高的高度。课堂,就是指基本功训练,要研究经典,不光是绘画,其他艺术门类的经典也要研究。研究的目的是继承、守护。最后为什么提社会呢?因为有些年轻艺术家最缺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很多艺术家从大学起步,然后社会又使他们再学习,再修炼,才取得成功。艺术家对社会要有责任、担当,还要感恩。我们有整个国家的稳定、繁荣富强,才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所以艺术家要感恩,要回报社会。艺术家画张画有什么了不起的?虽然我没时间画画,但我还是把画得不满意的全部撕掉。我要为这个社会留一些好的作品。社会责任也包括敬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敬畏心理,这个民族是失败的。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到,就是东西方艺术教育。我认为,在这方面应该包容,应该心胸开阔。中央美院过去一些老先生对中国画要不要学素描也有过争议,有的说应该学线描,有的则说必须学素描。我认为,还是要学素描。古代没有严格的艺术教育,都是师傅带徒弟。近现代以后吸取西方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画模特、画素描、画色彩,素描是非常严谨、科学的对物象和大自然的直接面对,中国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很高明,但是大学教育是吸取西方现代科学性的教育方法。素描画多了不会画国画,临摹传统多了不会搞创作,不是学生智商有问题,就是教师有问题。或者说,他没有真正地打进去。凡是真正能打进去的人,他是能打回来的。如果打不出来,说明传统功力还不够,怎么就打不出来?有些人老说临摹临不进去,或者临进去出不来,这个太奇怪了。就像饮食一样,牛肉羊肉各种肉吃半天,长出来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肉啊,总不能长出牛肉羊肉来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艺术教育家,稍微有点迂腐啦,缺乏对大自然的感受,缺乏艺术创作的激情,这怎么能教好学生?没有激情,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 (记者臧文涛)
众评名师
    张志民以其艺术敏感和特有的灵性,对传统中国画笔墨功能的特性这一有生命力的形式有深刻理解,并有效地以笔墨的直接性营造出有自已“造型风格”的山水画。可以说他的“造型风格”山水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成于用墨,从而把中国画这一特有的审美形式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的用笔,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状物不平不扁而有圆浑的立体感。他能在用笔中显现出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中国画的墨,可以说是龙脉,是生命之流。张志民的用墨,五色交替,玲珑剔透,不板、不结、不滞,满纸重重景象,虚灵绵邈,如纵浪大化,生之在宇宙大气中。幻化莫测的水墨,烟波无尽,目极无穷,虽丘壑无言,但却透露出生命的神韵。张志民说他的画“没有设计图纸”。但从他的造型结构的凝重性和审美形式的稳定性来看,他抓住了山水画的灵魂。所谓“江山一统”,“稳如泰山”,其意旨就是爱国主义的象征。虽说“没有设计图纸”,却有建筑构造意识,圆浑苍厚,大气逼人。我以为这是张志民的意义所在。
                                                                                                                         ——— 周韶华(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环视当下画坛,亦步亦趋者甚众,大开大阖者寥寥。张志民作品多变的意象形态,奇诡的章法形式,放达的笔墨语言,不是横空出世的无本之木,而是他师法传统,师法造化,师法前人,转益多师,蜕化运用的结果。更是他立足当下,立足本土,融汇中西,别开歧路的结果……如果将张志民的作品置入历尽百年中国画论争的文化背景的架构上,乃至文化多元的当代语境中纵横考察,他的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旨归想必跳脱和超越线性的守成与创新的价值评判,从而步入一个更具历史挑战性的更加自由放达的美学表现空间。这就是他的作品所表现的结构性力量是我们重新认知其作品的一个文化支点,即作品所贯穿的人类追溯生命故乡的普世理念和人文情怀。
                                                                                                                         ——— 徐明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编审)
    在当今山水画坛中,张志民乃是属于一位(当然不是唯一)在精神境界层面上进行求索的画家。而在这一点上,人们似乎从他的画作中并不是一眼即可分辨明了的。这是因为,张志民的精神境界之求索往往诉诸一种超凡入圣的玄奥之域,而且在表述上则采取类似庄子式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从表面看,这种境界及表述方式与具体的绘画形态很难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只着眼于绘画技法,在“语言”构造上用尽心思琢磨的画家来讲,这一类玄奥之言大都被视为一种空洞的无稽之谈。然而实际上对于张志民而言,他的山水画种种特点,他笔下丰富多变的意象形态,他那奇诡的章法形式以及纵达而有深度的笔墨语言,只有与上述的玄奥的精神境界勾连,贯通起来,才真正会是可解的。
                                                                                                                         ———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系主任) 

济南时报链接:jnsb1.e23.cn/html/jnsb/20130419/jnsb9822447.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