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中国文化报】“阿炳”们的心愿

2013-07-11  

    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大部分民间音乐更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家庭里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肯定会有音乐相伴;而在节日庆典时,民族器乐更是用独特的视听感受,营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喜庆氛围。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民乐富于美感的旋律性,而这样的习惯正在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音乐文化是否还能一脉相承?民族音乐创新的基因是否还存在?已经消失绝迹的古老器乐是否还能重现舞台?在首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过程中,民间“阿炳”们用自己的努力,让我们对民族音乐的未来充满信心。

北高洛“音乐会”: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们手中丢喽

    在非职业组复赛现场,记者见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是河北北高洛音乐会组合负责人闫富才,他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高洛音乐会第24代传人。如今已至耄耋之岁的闫富才,还依旧是乐队中的顶梁柱,精通古乐律谱、笙管与击打等多种乐器,教授学生时,还是严格地使用工尺谱进行教学。

    据闫富才介绍,北高洛音乐会始于明朝,现在所演奏的古乐曲目中,有的曲目据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乐曲汇集了古代的宫廷大曲、佛曲、祭祀乐、民间乐等多种音乐。世世代代靠口授言传,且有极严格的会规,至今高洛古乐都在沿用工尺谱记录曲谱。

    如今,闫富才收了16个徒弟,每年的冬末春初,农田尚未开冻的农闲时段,正是闫富才在村里开堂授艺的最佳时期。“北高洛村的农民乐师,为学习传承这些濒临灭绝的古乐曲目,自费购置乐器学习。音乐会的大部分村民都是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闫富才也道出了目前的一些困境。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学这种不赚钱的技艺。闫富才对记者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东西,不能在我们手中丢喽!”

潮州大锣鼓:在变革中不断创新

    同样参加非职业组展演的广东潮州市民间音乐团团长陈镇锡,一提到他所擅长的潮州大锣鼓,就向记者如数家珍地道来:“潮州大锣鼓能表现的东西很丰富,喜的能打,悲的也能打,各种情绪可以用鼓声完全地表现出来。”

    据了解,潮州大锣鼓是流行于潮州民间的吹打乐,是以打击乐为主并配以管弦乐的一种合奏形式,大鼓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犹如交响乐中的指挥,是整个演奏的主导。生在广东的陈镇锡从8岁起,就迷上了打鼓,这一打便是65年,“潮州大锣鼓是广东音乐的‘宝’,我8岁看到了民间乐队的表演,喜欢上了打鼓,然后就跟随着民间艺人们一起演出。现在,乐团将潮州音乐整理出书、刻录成唱片,我的孩子们和徒弟们都非常喜欢潮州大锣鼓,他们一起来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会在变革中不断创新。”

    吸收外来的营养,并与原有传统的精华结合起来,这种创新的精神,是潮州大锣鼓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潮州大锣鼓配起其他的锣鼓,声音更加响亮、场面更有气势,打起来更有精神。在演奏上,陈镇锡坚持:“乐队里的每个人都要一专多能,除了主奏乐器之外,每个人还都要掌握其他几门乐器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传统的曲目上,对于已经定型的曲目不改变;但针对表现当代的内容,仅仅用传统的鼓乐无法表现,我们就要将曲子重新编辑,把传统中喜乐的鼓点加以保留,经过剪裁,组织成新的曲目。经过专家认可之后,通过自然配器,自由、即兴发挥来完成曲目的创新。”

天津“十不闲”:让古老乐器得以恢复

    对于即将消失的器乐的挖掘,天津歌舞剧院花费了不少努力,让绝迹多年的“十不闲”重现舞台。“十不闲”是清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也是昔日皇会中展现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员手脚并用、一人击打十种乐器,乐器本身及演奏技法已绝迹多年,可供参考的资料也非常少。天津歌舞剧院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有关“十不闲”演奏的画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挖掘研制了这种已失传多年的乐器,并采用“十不闲”与吹打乐的组合,用生动且富于童趣的音乐语言巧妙地创作出《渔童送福》这首乐曲。

    “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让‘十不闲’这种古老乐器得以恢复,是非常可喜的一面,在这次展演中,古老乐器的恢复,是展演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张振涛说,“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已经消失踪迹的乐器得到了恢复,比如碰八板,由几位退休的老人重新复排;还有山东艺术学院带来的挫琴,这件在全世界也是较早的弓弦乐器,还有年轻人在学,应该断不了。”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张璇在展演结束后写道:“此次非职业组的展演,各地方器乐乐种出人意料地纷繁多样,他们代表着彼此所属地域音乐文化共同碰撞出的系列对话。”同时,这次展演,也看到台下老老少少对传统民乐的渴望和痴迷,也深深感受到全国的民乐同行对艺术的坚持不懈。努力唤醒更多中国人的“民乐耳朵”,艺术家们对此很有信心,他们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民乐复兴的最好时代。

中国文化报链接: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7/10/content_101188.htm

求是理论网转载链接: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07/t20130710_247886.htm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