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十艺节”筹办,山东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迈向文化强省的征程中,突破发展瓶颈离不开新思路,文化创新奖的设立便是其中直接体现。近日,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选结果揭晓,30个拟获奖项目全部完成公示。记者采访得知,项目的创新性、有效性、科学性、实践性、示范性是评委打分的重要依据。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表示,上述5个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创新奖设立的积极效果,对项目后期推广有着较大意义。
创新—
形式、内容“一个不能少”
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选中,创新性被列为评价项目的重要依据,占权重达25%。记者拿到的创新奖评分表格显示,创新性选项包含4个方面打分依据:观念、理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奖评委王寿宴介绍,思路创新是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30个获奖项目的共同特征。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完成。“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项目坚持观念创新的明证。”王寿宴说,该项目确立了青岛文化发展“五个融合”,即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海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开创跨领域融合发展的先河。
运用新理念探索新模式的远不止一个。“‘学儒育新’—儒家文化与监狱教育改造共建模式探索与实践”,是孔子研究院和济宁监狱联合实施的一项探索儒家文化与监狱教育改造共建的文化创新项目。该项目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儒家元典文化和监狱既有教育改造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学儒”将监狱干警队伍的德化育新能力建设与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有机整合,从根本上解决罪犯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的问题,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
有效—
解决问题方为“上品”
有效性是继创新性后,评委看重的另一依据,所占权重也为25%。创新性容易识别,有效性如何鉴定?“看一个项目的有效性,首先是它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的意义及产生的促进作用。”创新奖评委高启光解释道,“此外,解决文化行业的共性问题及对行业贡献、取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的广泛性、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均被作为评价项目有效性的打分依据。
以“‘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项目为例。该项目由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完成,旨在破解菏泽大弦子戏发展传承难题。通过以专业剧团为依托,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选调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和学员学唱大弦子戏等,共培养大弦子戏骨干演员15人,抢救挖掘5个传统折子戏、20多个经典唱段,录制完成《大弦子戏经典音乐曲牌》,举办了多场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专场演出。高启光说,“依团代传”的实施,不仅为濒危剧种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使现有剧团增强了活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提高。
科学—
策划系统,手段适用
“一个项目能不能顺利实施,先得‘纸上谈兵’,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王寿宴说,创新奖评审中注重对项目策划、总体方案科学性的考察,涵盖计划是否系统完整、实施路线是否合理、方法手段是否使用等。
由山东艺术学院完成的“‘五位一体’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项目,堪称体现科学性的典型代表。该项目具体内容为:山东艺术学院发挥山东省艺术高校龙头作用,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艺术实践模式入手,以编剧教学为主,以导演、表演、影视制作、舞台美术教学为辅,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创立了编、导、演、舞台美术、影视制作整体推进的教学方法,构建了综合型、与社会联姻的教学机制,为学生搭建起社会实践的平台。经过近20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五位一体”教学法成为国内艺术院校极具影响力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共制作完成影视作品240余件。
实践—
可操作性是重要“筹码”
实践出真知。任何项目的策划组织,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创新奖评审将项目的实践性评价分成两方面:项目实施与文化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实践的难易程度。在评分依据的17个小项中,项目实施与文化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分值最高,达8分。高启光指出,文化创新奖侧重对实践过程的奖励,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得分自然高。
短短两年,周村区新建提升文化大院110处,新建提升农家书屋135处,新建提升文化广场近180处,179个村(社区)实现了文化设施全覆盖……这是周村区近两年文化建设成就的缩影,周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该村区实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1+3’网格化管理模式”项目。志愿者体制成为公益文化开展的支撑点、基层文化网络基点被夯实、基层文化培训实现网格化菜单式普及是上述项目的三大特点。高启光表示,以村(社区)为文化工作的最基本单元,实施一村一名文化指导员工程,创建了“文化指导员+文化设施全覆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培训网格化普及”的服务模式,操作性强,对于其他县级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示范—
推广应用为根本
“评价不是目的,关键是推广项目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省文化创新奖评委会常务副主任徐向红认为,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创新奖评选,其重要意义在于获奖项目的导向作用。这些项目创新文化管理运行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王寿宴也指出,评价项目是否具有示范性,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项目取得的经验在文化行业的推广、引导、启发和示范作用,二是项目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王寿宴举例说,“沂蒙演艺精品的协同创新模式”项目探索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协同创新、共同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无论在内容、设计理念、运作方式,还是价值开发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该项目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则,强化传统艺术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创新演艺机制体制,对于山东乃至其他地区演艺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为发挥好政府文化管理服务最高奖的导向激励作用,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评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山东省副省长、省文化创新奖评委会主任说,创新奖将重点扶持基层一线的文化创新项目,褒扬基层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化报链接: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9/13/content_106549.htm
新华网转载链接:http://www.sd.xinhuanet.com/whsdw/2013-09/13/c_117357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