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媒体山艺 > 报刊报道 > 正文

【济南时报】穿越时空的致意

2013-12-09  

    把《风雨孔府》当做山水画来读,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起码没抓住重点。
  抛开重大历史题材、几个“一百”之类的工程不谈,这幅以地点为名的作品,并不是在画风景。画的虽是“名胜古迹”,但作者张志民先生似乎也无意于怀古。他不是一个风花雪月、浅吟低唱型的画家。
  在那篇影响很大的雄文《山水画创作与时代精神》中,志民先生曾这样说:“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能做的就是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我这几年创作一系列作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自然、提倡环保,表达一个画家的责任心、时代性和思想性。将绘画慢慢从传统文人情怀向现代思想心境转换,使人们从我的作品当中读到生命的轮回复始,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深层认识和探索。”
  那么,《风雨孔府》是在画什么?
  回过头来再看这幅画。
  2002年的第一稿,也成为十年后重大历史题材这幅大画的草图。2008年,志民先生又在第一稿上补了一篇很长的题跋,可以视为他对这幅作品的补充说明。这篇跋文摘录了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的长文《孔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中的一段。我们不妨抄录一下———“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做过三个月的鲁国的司寇,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吹捧、所神化的那样,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
  跋文最后说:“录自汤一介先生《孔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特告并有感恩之意”。
  熟悉志民先生的人都了解,他对自己教师的身份非常看重。身兼多职的他公务繁忙,却从不曾放弃过课堂。在他历次接受采访时,教书育人都是他最乐于谈论的话题。身在高校的他,身上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传道的使命感,要把一批批学生培养成才,然而,面对当前的大环境,又时有无力之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志民先生会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讲述他“生活——— 课堂——— 社会”的艺术思想,“敬畏”、“担当”和“传承”是他经常提到的几个关键词。
  文化的传承,正是孔府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最重要的意义。
  衍圣公的封号始于宋代,目前我们看到的孔府则是明朝初年始建,这九进院落几百间房屋还带后花园的大宅子,孔子他老人家无福消受。说白了,统治者出于自身巩固权力、教化民众、统一思想的需要,才在孔子去世N年之后,给他老人家置办了这般排场。皇帝要捧人,无非是“王”、“圣”之类的头衔拼命堆砌,其实正如上述文章提到的一样,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教育家,而不是被平面化、模型化了的一个圣人、王爷或“土豪”。志民先生看重的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把孔府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看待,正如他在创作谈中提到的:“经历了多次的时代变革,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却能够流传至今,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与2002年创作的第一稿相比,《风雨孔府》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志民先生以他的生花妙笔,勾勒出了人们习惯认知中的那个孔府,然后,他“悍然”地以一笔又一笔的浓墨、宿墨,又把孔府“盖”住了一多半。这就导致了,虽然《风雨孔府》与他近年来的创作相比,比较稀罕地有了黑白之外的颜色,却让人感觉比那些“黑画”更“黑”。
  面对《风雨孔府》,我们瞪大眼睛“使劲”看,试着拨开那些遮蔽视线的葱茏草木,穿透作者那炉火纯青的浓淡干湿勾抹皴擦,真正地看清画面要表达的东西。从作品中,我隐约感受到作者对沧桑历史的一种敬意,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冲动。以我粗浅的理解,这幅以孔府为主题的作品其实是在画孔子,更是在画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教育理念的传承。
  可不可以简单归纳一下——— 这是一个教师对一个教师的致意?
济南时报链接: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31122/1216782.s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接诉即办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 鲁ICP备05002378-1号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