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山东艺考拉开帷幕,今年全省共有10万余人报考艺术类专业,整体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艺考热”仍在继续。与此相对,艺术生就业市场却逐年变“冷”,某些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远低于同院校的其他专业。有关专家建议考生应理性对待艺考,“学艺”前还需关注就业前景。
近千所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校扩招,不少院校增设艺术专业,一些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大规模扩建,专业方向变得五花八门。与此同时,艺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许多文理科成绩一般的学生想通过艺考这条“捷径”上大学,引发“艺考热”。数据显示,山东艺术类考生从2002年的3.2万人增加到如今的10万余人。
“就业市场对艺术类专业需求一般,部分企业还会采取行业内招聘的形式,留给艺术类毕业生的岗位更少,但艺术类毕业生的人数却逐年上升,这自然造成供需矛盾。”某招聘网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市场对艺术类专业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连比较容易就业的设计类专业也在缩减招聘名额。“有些企业甚至提出只要某些名牌大学的艺术类毕业生,普通院校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据了解,全国开设艺术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有近千所,其中本科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就有近400所,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和大量艺术类毕业生让就业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去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的庄媛告诉记者,常州大学宣传部摄影岗位有近200人参与竞争,在经过作品筛选、一轮笔试和两轮面试后,她才最终获得该岗位。“面对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我感到压力很大。现在的招聘单位对艺术类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处理问题的综合素质。”
艺术生更青睐“隐性就业”
山东艺术学院发布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山东艺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有586人选择了灵活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29.63%,有63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占总就业人数的3.19%,而山东大学2014届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仅占总就业人数的4.51%和0.06%,远低于艺术类院校水平。这组数据也说明,艺术类毕业生确实更倾向于没有固定职位的“隐性就业”。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毕业生思维活跃,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很多人不想按部就班地进入职场,反而会选择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山东艺术学院招生办主任吕春玉说,该校多名艺术类毕业生开办自己的培训机构或设计工作室,想凭借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开了个小型工作室,主要是做摄影后期设计工作。”设计专业毕业的张铭告诉记者,他曾经在一家私企干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同学创业。“我们接到活儿之后,只要按时间交作品即可,时间上有很大灵活性。”张铭坦言,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是他加入工作室的重要原因。“时间自由,收入也不错,唯一的不足就是缺乏稳定性,毕竟像我们这样的小型工作室很难保证一直都有活干。”此外,由于没有和任何单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隐性就业”不得不面对没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现状,一旦出现问题,合法权益将很难保障。
“学艺”应关注就业前景
“艺术类招生最初是考虑其专业性强的特点,所以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很多学生通过各类速成班走上艺术道路,进入大学后很难有长足发展,就业竞争时自然处于劣势。”山东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褚庆成分析说。
2007年,山东“艺考热”达到“沸点”,报考人数为16.7万人。此后“艺考热”有所回落。2008年,全省艺考报名总数为16.1万人,2009年则一下子跌至9.6万人。2013年至今,山东艺考报考人数始终维持在10万人左右。有业内人士称,10万人左右的报考人数将成为未来山东艺考的常态。
褚庆成表示,学习艺术专业主要还应该立足于自身兴趣,尤其是一些小众的艺术门类,报考时应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毕竟选择任何专业最终出路都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如果是为大学文凭而学习艺术专业则更不可取。“艺术生想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对自身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提早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大众日报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50312/Articel15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