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主动衔接、高效激活校内图书馆、美术馆、艺术博物馆优质资源,将“三馆”转化为“艺思”美育的核心载体。既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定制活动,又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创作,构建起“专业实践+文化传承+思政教育”三位一体模式,为学校大思政格局注入“国交力量”。
锚定图书馆:以“书香+”为纽带,厚植思政根基
国际艺术交流学院聚焦“以文化人”,将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与阅读空间转化为思政教育“活教材”。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牵头举办“一路黄河一路歌——共话黄河文化艺术沙龙”,邀请专业教师从艺术视角解读黄河精神,组织师生结合绘画、摄影、音乐等专业探讨如何讲好黄河故事,联合嘉宾向图书馆捐赠黄河主题书籍,让学校图书馆成为践行文化自信的实践场。
与图书馆共建“书香驿站(国交站)”暨“青莲学堂”,定期开展“艺术中的廉洁文化”读书会,延伸图书馆服务至二级学院育人末梢。在学校第四届读书节中,推出“词染罗衣 古韵云裳赴诗宴”活动,将图书馆古诗词文献转化为沉浸式展演,由师生主导创作传统服饰秀、AI复原古人对话等环节,让图书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创新舞台。
聚焦美术馆:以“艺术+”为抓手,打造实践课堂
国际艺术交流学院紧扣美术馆展览资源,以实践创作为核心,让艺术与文化同频共振。在学校美术馆“省亲之旅——王沂东油画艺术作品展”开幕式上,全程主导创作情景片段《红布纪・沂蒙情》:以画展中红衣少女形象为灵感,组织数字媒体、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师生,用AI生成脚本,融合多艺术形式讲述画作精神和乡土情怀,将画作转化为有温度的舞台故事,让美术馆成为文化可视化的传播平台。
依托美术馆空间举办第十一届美妆大赛和结课展示创意市集,以“赤韵芳华,艺展宏章”为主题,将赛场设在美术馆,引导学生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妆造传递红色文化。还组织学生参观《写生的美学风景展》,专业老师带领学生探讨“艺术与社会责任”,让美术馆成为美育与思政协同提升的研学空间。
深耕艺术博物馆:以“文脉+”为核心,涵养美育精神
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充分挖掘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师生开展沉浸式研学。党员教师在山东年画雕版博物馆、汉画像石馆、于希宁绘画艺术纪念馆,结合专业探讨文物艺术价值,从于希宁作品中感悟家国情怀,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设计。“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走进博物馆群,设计“文物解读+专业关联”任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学生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在感受汉画像石、年画雕版魅力的同时,强化文化传承使命,让博物馆成为专业学习与文化育人融合的空间。
地址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894596377984972263&cdn=https%3A%2F%2Fregion-shandong-resource&item_id=3894596377984972263&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63606567419&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