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依托山东地区丰沃的黄河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核心要素,提炼塑造黄河文化IP,以舞蹈创作与表演的方式,对黄河文化进行舞台呈现,先后打造《黄河两岸是俺家》《大河之洲》等优秀原创舞剧,生动诠释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审美表征和时代价值,为通过产学研融通创新的方式推动黄河文化“两创”积累了宝贵经验。
精准把握创作方向,优化黄河艺术作品创作模式
舞蹈学院聚焦黄河下游特别是山东段独特地理风貌、生态变迁、人文精神与新时代发展图景,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乡土、生态保护与人文传承紧密结合,创作舞蹈作品。师生深扎菏泽、东平、济南、淄博、东营等地黄河滩区,多次驻扎黄河三角洲湿地,走进当地人家,体验风土民情,系统开展滩区口述史记录、湿地生态影像采集与民间艺术普查,联合沿黄高校设立文化解码专项,深度挖掘黄河非遗资源,并通过现代化艺术转化手段,将生态治理历程、民生改善实践与精神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建立“田野采风—学术提炼—创意表达”三位一体创作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态保育理念深度对接,形成具有广泛共鸣的生态文明传播载体。舞剧《黄河两岸是俺家》将鼓子秧歌的刚劲元素解构为夯土之舞的力感语汇,《大河之洲》通过提炼东方白鹳动态创编悬浮腾跃技术,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构建价值转化闭环体系
舞蹈学院着力开辟“轻资产创作+场景化运营”产业路径,以巡演联动文旅消费,衍生教育研学、数字产品等多维业态,提升公众参与度与认同感。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矩阵,开发沉浸式数字剧场延伸观赏维度,实现生态保护知识的通俗化普及与情感化传递,同时采用模块化数控舞美降低巡演成本;在沿黄城市共建“演艺综合体”,为剧场空间嵌入文创市集、主题餐饮、VR体验区,形成消费闭环;围绕沿黄非遗主题践行文化“两创”,授权IP用于城市文旅宣传与节庆视觉系统,开发生态艺术盲盒、迁建故事手账等爆款衍生品,走进千家万户。
探索构建“文化IP+生态资源”融合模式。打造沿黄城市生态文化走廊,串联自然保护地、节水示范基地等节点,推动文化流量向生态经济转化;建立产业收益反哺机制,定向支持生态修复与社区发展,形成自我造血循环。不断探索“舞剧IP+文旅体验”的融合模式,逐步扩大巡演规模,打造真正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升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水平
舞蹈学院通过在校内开展多场教学展演与全剧联排,有效服务高层次舞蹈人才培养。尝试建立“双导师驱动+梯队化培养”可持续模式,聘请行业专家与校内教授组成核心导师团,分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采风调研、角色塑造、舞台技术实操;实施AB角梯队制覆盖本科至研究生各学段,选拔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配套原创剧目学分认定与职业推荐机制,开展协同育人,确保人才链与创作链的持续共生。组建“走进舞蹈”青年志愿者实践团,定期组织学生从事黄河流域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深入沿黄乡村开展生态保护实地调研、舞蹈示范教学、乡村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锻炼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能力。
注重艺术创作社会效益,持续提升黄河文化声量
舞蹈学院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推出的黄河主题原创舞剧屡屡登上山东省会大剧院、山东国际大众艺术季等舞台,演出获得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与专题报道,相关文艺主管部门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多次入选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十四五”重点艺术创作等扶持项目和文化演艺推荐名录。积极推动黄河文化走向基层,通过文艺志愿服务送基层活动,拓宽黄河文化传播实践路径。《沿着黄河“益”起舞》公益创业项目凭借创新性的“舞蹈+文化+公益”模式,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银奖。《扎根热土,助力美育建设——山东省非遗舞蹈活态传承公益创业项目》形成了“调—著—创—演—传”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循环公益创业模式。赴沿黄地区开展主题巡演时,凭借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的生动艺术呈现引发广大观众强烈共鸣与深度认同。
地址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172725000093427576&cdn=https%3A%2F%2Fregion-shandong-resource&item_id=3172725000093427576&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63109633003&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