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由我校科研处、戏曲研究中心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艺术地理学视野下的戏曲与河流关系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艺研究》主编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任慧,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主编王瑜瑜,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施旭升,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赵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李志远,学苑出版社副社长潘占伟,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王馗主持。

周爱华首先汇报了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项成果《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研究》的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黄河流域戏曲文化研究”的进展情况。与会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安葵认为文化地域性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体现了研究者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自强。他从戏曲美学的角度,认为理论研究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诗意、诗性地呈现。任慧紧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指出其研究阐释的核心要求是以系统性思维深化文化价值挖掘。她认为《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研究》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谷曙光认为,河流与戏曲关系的选题既有前沿性,又有拓展性。运河贯通南北,盘活了这一盘大棋。李修建认为,从大的宏观视角,黄河代表了农耕文化特点,运河体现了商业文化底色。运河在宋代以后成为文化大动脉,既体现了雅俗的互动,也体现了文化多元的互动。王瑜瑜认为在戏曲与河流的关系中,要强调人的主动性、主体性,还要坚守学术严谨性。施旭升认为河流与戏曲在动态关联中存在生态关系、文化属性的流变,要注意结合点、线、面进行研究。赵建新认为《京杭大运河与戏曲文化研究》有新观点、新认识,作者作为地方学者,对河流与戏曲关系的选题定位明确,研究深入。李志远强调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文献资料的全面性,认为该课题难度高、意义大,是戏曲文化地理学领域的有益尝试。潘占伟从出版角度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选题,可以将理论研究、图志及口述史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呈现。
王馗作总结发言,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从国家战略部署的角度来发现戏曲,特别是对于戏曲文化品格,要有一个重新赋予、重新释读的空间。二是从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戏曲如何展现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呈现民族化和自主性。三是河流与戏曲的关联对于形成戏曲的多样化具有重要作用,要有一个“戏曲片”的立场。四是无论在山川还是河流,戏曲终究是一个美的艺术,因此审美研究是一个重要指向。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从艺术地理学的视角对河流与戏曲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更在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上达成了重要共识。与会专家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深化了对于“水脉”滋养“文脉”内在逻辑的理解,拓展了戏曲研究的新维度和新范式,将有力推动戏曲与曲艺学科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供稿:科研处 作者:吕志华 刘格玮 审核:胡春景 编辑:李海宏 终审:孔宪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