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中国设计学派”的建设与发展——首届设计史论研究学术会议在长清校区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的3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演讲、分论坛主题发言等形式,围绕“中国设计学派”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学术研讨。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彭丽,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祝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设计学院院长远宏主持。

彭丽指出,持续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使命,首届设计史论研究学术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它不仅是梳理设计发展脉络、探究设计演进规律的学术平台,更是凝聚学界共识、推动设计理论创新、服务“中国设计学派”构建的重要举措,参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必将为新时代中国设计学的内涵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邱邑洪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详细介绍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近年项目申报立项情况,从政治导向、成果质量、项目管理规范、课题组织方法等方面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祝帅在致辞里讲到,本届会议共话“中国设计学派”,旨在汇聚全国设计史论研究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梳理中国设计的文脉,探讨中国设计学派的建构路径,展望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搭建了高端学术对话平台。
在主旨演讲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吴洪、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物馆馆长李超德、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董占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祝帅、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吕杰锋五位专家学者围绕设计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设计史论研究的元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分享。

吴洪教授演讲的题目是《道、器、势:设计史学赋能中国设计学自主体系构建》,用“道、器、势”三维框架系统拆解设计史学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器探道,以研器为起点,深入挖掘器物背后的文化之道,为自主体系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以道御势,将精神价值转化为对未来趋势的研判与引领,为自主体系构建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方法。

李超德教授以《解析〈日本设计政策手册〉和原研哉设计理论的启示》为题,围绕国家设计策略研究展开对多重历史维度和辩证方法论的思考,借鉴日本的经验,引领设计界从设计本质和设计策略上思考设计产业的创新型变革,勾画东方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国家设计美学品格和中国设计话语权。

董占军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设计自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精神图腾,是一个民族数千年来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强国‘软实力’的最好体现”,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中国特色设计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培养出中国的优秀设计人才,进而服务设计产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祝帅教授以《“天工”与“人工”——设计学工匠精神与智能技术的交叉之道》为题,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概括中国设计学科建设的理想状态,提出以学科体系知识自主、学术体系主体自立和话语体系文化自强,建立中国设计艺术自主知识体系,让设计学在与世界交流的同时,能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

吕杰锋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设计概论>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系统介绍了设计概论教材的编写过程、基本思路、体系结构、自主特色以及数字教材的应用。
在分论坛环节,12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北京印刷学院外事处处长陶海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汪燕翎,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石晨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带头人陆丹丹,深圳大学艺术学部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李逸斐,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郑春晖分别围绕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当代设计史书写、中国设计评论知识生产等议题展开阐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李洋艺、北京大学与中国美术馆联合培养博士后张樵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贡雨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何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王一凡、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姜欣言分别围绕AIGC、跨语境流动与在地性书写、英国设计教育等议题展开学术思维的碰撞。
期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重大项目课题组与设计学院围绕设计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师资队伍考核激励、课程体系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国际交流合作策略等议题研讨交流。
据悉,本次会议由我校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现状及评价标准研究”(23ZD14)课题组联合主办,科研处协办。
(供稿:设计学院 作者:刘如 刘佳怡 摄影:杜彦儒 金铭耀 杨玥 李丹茹 审核:张艳 编辑:刘霞 终审:孔宪坤)